Page 102 -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 102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方略
            Prim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under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富的内涵。

                除去科学课程本身讨论素养形成,由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终身性,科学素
            养的形成也具有长期性,因此,最终的教学目标应该指向素养的培养,要求潜移
            默化地影响学生科学态度和正确科学观的形成,养成日常素养培养认知。然后
            是对资源的利用,科学素养的形成对传统书本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智力、技能

            层面的科学素养形成,对文化素养的要求更偏向实际考察和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获得,还有观念和精神层面的科学素养、道德层面的科学素养、审美层面的科
            学素养,二者并非分割的毫无关系,是在具体科学活动中长期培养的,以知识
            为支持,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与反作用整体影响科学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

            效果。
                (二)工程和工程素养
                工程一般定义为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对其内涵的理解概括为

            “一个对象,两种手段和三个阶段”,指的是工程目的指向的改造对象、使用技
            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工程设计过程、工程流程的策划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
            段。工程主要突出的是过程性,设计是其核心环节,工程设计过程包含识别问题

            和制约因素、调查研究、形成概念、分析观点、建立模型、测试和优化、沟通
            和反思几个过程,整体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系统性和迭代性、社会互动性和情
            境性。

                对于工程素养的内涵解读一般从工程素养本身和具有工程素养的人所具备
            的能力两方面进行研究。从工程素养本身内涵来看,美国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
            (NA-EP)统一界定了“技术和工程素养”,将工程和技术看作整体,认为是

            “使用、理解和评估工程技术的能力以及要求了解工程技术的原理和策略,以便
            开发解决方案和实现目标。”这是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对工程素养提出的解读和
            要求。另一方面具备工程素养的人,应具有工程系统思维,知晓身边的工程技术
            及其来源,对工程知识、信息具有判断力,能以合理方式就工程问题进行沟通,

            对工程问题终身学习。因此工程素养不仅包括与工程知识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知识
            和文化知识,还包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沟通判断、终身学习的工程能力,
            发现问题、设计创造的工程意识,以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工程伦理。在与科学素

            养的比较上,工程素养更偏向系统分析和比较权衡,对工程活动的整体掌握和设
            计理念,了解流程、系统结构和控制等思想。


            94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