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5 - 信息的脉络
P. 185
·第三部分·
网络无处不在
通信的自然状态就应该是无线状态。无线服务首先从声音开始,因为人们希
望能随时随地进行通话,这也是手机成为很多人最重要的通话手段的原因。21 世
纪初,人们对数据通信也提出了同样的无线化要求——通过手机、掌上电脑或其
他个人设备上网、发送电子邮件等。现在又出现了对无线技术的第三种要求,机
器可以和机器进行无线对话,如无人驾驶,通过实时采集环境信息,并将信息传
输给操控大脑,并及时作出决策。
在计算机出现的早期阶段,你只能在办公室工作,那里会有一台大型主机,
你得走过去让操作大型主机的人替你提取或输入信息,就像是在传递神谕一样。
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电子邮件、笔记本电脑、浏览器以及客户服务器出现后,我
可以从自己的电脑上获取存储在网络上的各种数据信息。在这个时代,你可以从
办公室中摆脱出来,选择在家里、宾馆里办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 3.0 时代,
数字化、微型化、虚拟化、个人化和无线技术的存在让我可以随时随地处理、收
集或传送声音或数据。
回顾无线通信的过程,人们对数据服务的需求是逐渐多样化的过程。4G 服务
的推出,满足了人们视频、多媒体会议、娱乐的需求,这导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并促使了电商、外卖、支付、出行等新型互联网服务出现,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
了重大影响。
智能手机
2007 年毫无疑问是信息科技史上值得书写的一年。2007 年不仅诞生了 iPhone
手机,大批新型互联网公司在 2007 年前后出现,这些新的公司和发明重塑了人及
机器沟通、创造、协作和思考的方式。2007 年,得益于一家名为 Hadoop(一个大
数据平台)的公司,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使“大数据”成为
可能;2007 年,程序员们开始在一个名为 GitHub 的开源平台上合作编写软件,
这个开源平台将极大地扩展软件的能力,用网景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的话说,
软件开始具备“吞噬天地”的能力;2006 年 9 月 26 日,脸书(Facebook)对所有
13 岁以上并拥有电子邮件的人开放注册,此前这个社交网络仅限大学校园的注册
用户使用;2007 年,一个名为 Twitter 的微型博客公司从一家创业公司中剥离出来,
成为一家独立的平台,其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急速扩张。微信、今日头条等中国公
司相继成立。
手机正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娱乐、学习、资讯等可以在一部
手机上,生活缴费等公共服务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
• 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