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93
第五章 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
因餐饮油烟含气液固三相,液固相为 0.10~10μm 之间可吸入气溶胶,多数在
1μm 以下,且成分复杂,如脂肪酸、烷烃、烯烃、酮、醛、醇、芳香族化合物、
挥发性亚硝胺等,今后的研究重点在于明确油烟颗粒的动态和化学行为,了解对
雾霾的贡献机制,重点研究油烟高效分离技术、气相高效分解净化技术和烟气梯
级利用排放技术。
二、大气污染控制前沿技术
(一)移动源排放前沿控制技术
机动车及船舶等移动源排放已成为导致中国空气质量下降的突出因素。根据
近期研究结果,在城市群地区,移动源对 PM 2.5 的贡献高达 25% 左右。目前,重
点关注的解决途径包括:加速提高燃油品质,推进车用燃料的低硫化和无硫化,
严格机动车排放法规;加速淘汰“黄标车”,降低在用车尾气排放;发展新能源
汽车,推广使用清洁代用燃料;建立全新的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与此同时,建
议加强下列技术和政策研究:关注低速汽车和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排放,强化车
船用柴油发动机排放氮氧化物净化技术和油品品质研究(包括汽油中芳香物等其
他污染源),开发颗粒物捕集技术及其联用技术等;从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的角度
来讲,汽油机的排气颗粒相对柴油机来说,其粒径更小,为此应研发汽油发动机
排放污染物高性能三效催化技术、前置吸附 - 催化技术和后置过滤器等;加强对
汽车及加油过程中的 VOCs 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二)多污染物耦合协同控制技术
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主要 SO 2 源头企业的强制达标排放,而对含 NO x 尾气
的治理正在积极推进。由于目前多数脱硫装置之后的工业尾气的温度很低,以至
于经脱硫后的废气难以采用常见的钒—钨—钛系催化剂进行催化还原脱硝,因此
很多企业将使用钒—钨—钛系催化剂进行催化还原脱硝的工段安置在脱硫工段之
前,以满足其催化剂 320℃以上的起活温度要求。而这样安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
是脱硝催化剂要耐受废气中高浓度和高碱度粉尘的考验。
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考虑能否设计一些新的功能耦合技术减少各单元的简
单串联组合。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耐高温的无机模块,在一个反应装置中完成除
尘、脱硫和脱硝等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操作,这样既缩减了三个独立装置的冗长组
合,又能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三重操作的有效协同。其主要实现方式是:利用多孔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