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生态建筑学下高层建筑设计研究
P. 203

第六章  高层建筑防震设计




             筑物的地震效应。
                 (六)抗震结构设计
                 框架的更合理的地震破裂机制应该是节点不太损坏,梁的屈服可能比柱的屈

             服更快、更频繁。同一层中柱两端的屈服历时较长,底部立柱底部的塑料铰链应
             形成得最慢,也就是说,框架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分散梁端和柱端的塑性铰,并
             充分证明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
                 1. 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

                 水平地震剪力和层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整个层间破坏过程,因此在抗
             震设计的第二和第三阶段,框架结构的构件处于弹塑性阶段,该机制主要利用弹
             塑性变形所消耗的地震能量来维持一定的承载力。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以防止地震损坏。研究结果表明,“强节点”“弱梁”具有“强柱”和“强剪 -

             弱曲率”的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内部再分配和能量耗散能力,具有明显的临界位
             移和良好的抗震性能。考虑设计人员的方便,对上述强度要求和构件承载力进行
             了部分调整。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影响电声的主要因素具有不同的应力特性:
             梁和柱的相对剪力、相对变形率以及垂直加劲肋通过接头的连接。

                 2. 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
                 四川地震证明,该结构在地震中容易变形,因此基于这一特点和抗震要求,
             地震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许多抗震设计要求被设计为延性框架结构。因此,建筑
             结构的设计可以保证结构某些薄弱区域的承载力和刚度,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

             它可以保证设计,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建筑的延性,增加变形能力,减少地
             震破坏,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在结构布置中,设计基于柱弯曲 - 延伸弯曲力,理
             论上降低了柱屈服的可能性,可以保证“强梁 - 弱梁”的设计原则。然而,由于
             高振动模式,很难通过移动柱中的抗弯点来完全避免柱中的塑料铰链。同时,为

             了达到强剪切和弱弯曲的要求,并确保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必须采取某些结
             构措施以确保结构的延性。
                 第一,通过合理的应力过程,通过限制纵向梁的轴向压缩比和最大配筋率,
             可以显著提高构件的延性。本标准规定了竖向钢筋的轴向压缩比和最大压缩比,

             以提高塑性接头的抗扭强度,并获得压缩区断裂钢筋的断裂模式和混凝土断裂模
             式,限制较大的配筋率,并规定混凝土的高度要求。第二,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
             的形式。增加塑料铰链区域周围的空间很重要。“强接缝”“强 - 弱”“钢底柱”


                                                                                   _ 195 _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