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P. 14

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全区总面积的 83.7%、10.2%和 6.1%。境内河道纵横,有大小沟道 837 条,其
                                                                    2
            中常年流水河 570 条,季节性流水支沟 261 条,流域面积 10km 以上的河道 53 条,
                  2
            100km 以上的河流 23 条。区域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偏寒,日
            照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 8.3℃,年平均大气降水量 384mm,年最多降
            水量 724.9mm(2016 年),年最少降水量 159.6mm(1965 年)。降水主要集中
            在主汛期 7、8 和 9 这三个月内,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以上。为了满足水利工程
            的建设需求,本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引入“互联网 + 智慧水利”并实现水利

            工程建设,同时在“互联网 + 智慧水利”的水利工程建设期间,本工程采取了适
            宜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本工程在建设期间,没有出现任何施工现场问
            题,使得本工程在后续的服务中始终保持较好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人们提供
            服务。


                二、“互联网 + 智慧水利”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

                结合“互联网 + 智慧水利”的基本情况,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简单分析,确
            保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期间,能够做好水利工程的合理建设,降低干扰因素给水

            利工程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地推动水利工程的服务能力,使得水利工程可以为
            人们提供优质的水利服务。详细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提升了水文数据的服务能力
                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但是在应用时,还存在一定不足,而通过“互

            联网 + 智慧水利”的合理运用,就能提升水文数据的服务能力,无论是地下水监
            测站还是水质站,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如
            此一来就有效地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并使得监测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求,降低了
            干扰因素给监测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播报频率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并且实现

            了对传统监测手段的革新,使得检测效率和监测质量都显著提升。在监测过程中,
            可以利用雷达技术、RS 技术等,实现监测工作质量的合理提升。同样,在监测
            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监测所产生的数据也在持续增多,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应
            用价值,所以可以在“互联网 + 智慧水利”的支持下,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利用,

            从而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实现对资源的合理管理,并使得资源可以很好地为工程
            提供服务,并为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提供相应技术保证,使水利工程的建设
            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2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