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3 -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
P. 253

第五章  农业园区的管理

             因使细胞表面出现类似侵蚀或腐蚀的现象称为蚀刻现象。因此,离子束注入的能

             量和动量作用就使生物体细胞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变异现象,而且可以
             使细胞壁变薄,细胞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坏,当离子辐射剂量增大的时候,细
             胞还会发生分裂现象。

                 3)电荷交换现象
                 离子束注入时会和靶原子或分子发生电荷交换,即注入的离子束到达靶物质

             时,会与靶原子发生碰撞,从而失去或获得电子。目前研究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
             电负性,因此若注入负离子,靶原子的电负性增强,若是正离子,则电负性减弱。
             虞龙等将正离子注入水稻细胞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细胞的电负性随着注入正离

             子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当注入剂量很少时,电负性下降较快。邵春林等以酪
                                                                               +
             氨酸(Tyr)分子晶体和腺嘌呤核苷(AR)分子晶体为对象,研究注入  N 后这
                                                  +
             些分子的泳动情况。结果表明:当注入  N 的能量和剂量比较小时,这些分子的
             泳动情况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当能量和剂量提高时,这些分子的电泳呈现
             3 种情况,即大部分正向运动,部分向负极泳动,还有少部分静止悬浮,说明注
             入的离子与靶分子之间发生了电荷交换现象。

                 3.离子辐变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培育作物新品种

                 使用离子束诱变技术,经过多年多代的选育,培育出早晚两季播的 1139-3 水
             稻新品种。高产、抗病性强的玉稻 518 是近年来国家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是以杂
             交新品系水稻 03518 为对象,用离子束诱变技术而获得的突变株,最后通过系谱

             法选育而成。另外,抗病性强的 S9042 品种、高产的中粳 63 和晚粳 M3122,以及
             高产早熟的晚粳 M1148 等都是离子束注入后选育出来的水稻品种。安徽省农科院

             作物所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合作,通过离子束注入进行小麦诱变处理,
             选育出了 3 个具有高产、优质、抗性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利用离子束注
             入技术,以从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为诱变对象,选育出了具
                                                                            16
                                                                               8+
             有弱春性且单产量高的小麦新品种皖麦 42 号。李雁民等利用 75Me V/u O  离子束
             辐照小麦高代稳定材料 14615 的风干种子,经过 3 年 5 代的选育,成功培育出农艺

             性状突出的小麦新品种陇辐 2 号。离子束诱变桑芽,嫁接后在后代中筛选出含有
             较高花青素含量的“桑梓 2 号”。


                                                                                    243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