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16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力,音乐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
                  那么,如何重视欣赏教学这个教学领域,如何通过这个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
             音乐审美能力呢?毫无疑问,这是音乐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马克思说过:“只有音
             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
             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们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们的本

             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
             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马克思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音乐要想成为一个人
             的对象,这个人就必须能够欣赏它,必须具备欣赏它的能力,没有这种欣赏能力,再

             好的音乐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因此,为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培养学生的
             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方式进行欣赏教学。


                   第二节  在欣赏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听觉,感知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正是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为我们明确了音乐教学的首
             要任务: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
             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知能力。唱歌、演

             奏、识谱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型、声音表现力等因素也都需要由
             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所以,只有紧密地围绕着听觉来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
             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然而,在实际欣赏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不是积极

             地、广泛地为学生提供音乐作品,让学生尽情地欣赏、感知,而是用一些抽象的描
             述、比喻向学生解释音乐作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过分地强调音
             乐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把原本完整的音乐作品切割成一块块的知识点来讲述学
             习,忽略了音乐极其丰富的音响的存在,违背了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的特征。这种教

             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课,学
             生没兴趣,不爱上,也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欣赏教学中的这些倾
             向,发展学生的听觉,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音乐。


                 一、音乐听赏中常见的误区

                  在第 22 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阿姆斯特丹大会上,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指出:长
             久以来,在音乐听赏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一种误区——听赏是徒劳的。
                  误区一:听赏是被动的。

                  错误的信条源自于错误的观念。这就是传统的“让学生整堂课呆坐着听音乐”,


             • 2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