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1 - 信息的脉络
P. 171
·第三部分·
现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产品,它宣告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新的时代到来。原来只在一
部分人中使用的互联网,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 4G 或 5G 移动网络的全覆盖,成
为每个人离不开的服务,手机就像人们连接互联网的那根看不见的网线,让人和
互联网永远连接在了一起,而且再也离不开了。整个社会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信息产业 15 年的高速发展,诞生了新的互联网巨头,也让以前
的互联网公司面临巨大的挑战。各个行业掀起了互联网化的革命,金融、交通、物流、
出行、配送、商贸等,都无网不欢。微信、今日头条、推特、优步等企业成为新
时代互联网企业的标志。“互联网 +”成为一时的热词。
2003 年,Google 发布 Google File System 论文,这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
件系统,用于大型的、分布式的、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的应用。它运行于廉价的
普通硬件上,提供容错功能。从根本上说:文件被分割成很多块,使用冗余的方
式储存于商用机器集群上。2004 年公布的 MapReduce 论文,论文描述了大数据的
分布式计算方式,主要思想是将任务分解然后在多台处理能力较弱的计算节点中
同时处理,然后将结果合并从而完成大数据处理。2006 年 Bigtable 发布,启发了
无数的 NoSQL 数据库,至此奠定了云计算的发展方向。
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经济和便捷的云计算服务,主要来自两大动力,一是计算
资源的虚拟化技术,二则是规模经济效应。前者发端于 2000 年后 VMWare 推出的
Hypervisor 虚拟化软件,它不再依赖一个母体操作系统,就允许用户将硬件和网
络资源划分成多个单元,从而实现计算资源的池化、共享和按需调度。2006 年,
Amazon 推出了 S3 对象存储服务和 SQS 简单队列服务,开创了公共云计算服务的
先河。在此后,微软、IBM、谷歌、中国的阿里、腾讯和华为等都陆续加入了公
共云服务的市场,提供的服务也从基础计算资源扩展到数据库、人工智能、物联
网等多个技术领域。这个行业已经成长为年收入 2500 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2006 年,辛顿提出了反向传播算法,解决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局限性,并且随
着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基础的技术。
2008 年,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 2008 年 11 月 1 日提出,
并于 2009 年 1 月 3 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
其上的 P2P 网络。比特币是一种 P2P 形式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公开透明。
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去中心的管理方式一直在试图突
破现有的秩序,去建立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庶民的世界”。
摩尔定律逐渐走向终结,工程师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靠增加晶体管的数量来
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新的计算方式逐渐发展了起来。
•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