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信息的脉络
P. 179
·第三部分·
第三节 从电磁波到 5G
人机互联,改变生活;万物互联,改变生命。
——高通格言
我们可以继续无线通信的旅程。随着马可尼公司业务的扩大,到 1902 年,公
司的业务已经横跨美欧大陆,实现了洲际无线通信。公司还发明了船舶无线电设备,
这引起了各国海军的注意,他们发现了船只在海上收发信息的潜力。
以前,船只只能在视距范围内通信,利用信号灯发送旗语或莫尔斯电码。但
是在公海上,信鸽往往是实现船对岸通信的唯一途径,这种原始的单项方法存在
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船只希望接收新指示,必须驶入港口使用电报,或至少足够
靠近海岸以便使用信号灯。无线电改变了这一切,船只可以用无线电随时接收新
指示,并在必要时报告自身状况、位置和异常情况。即时通信的威力在之后的对
马海战、南非的布尔战争中逐渐显现,电台成为海军的标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路基便携式无线电技术广泛在战场上使用,以碳化硅
为基础的信号监测器取代了易受干扰的机电金属屑检波器,先前因热带地区雷暴
频发所产生的干扰问题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案非常适合在需要频繁转
移的环境中使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接收机在野外条件下的可靠性。背负式电台是
早期的路基系统之一。这种便携式电台配有通信所需的天线、接地垫和电池,重
约 40 公斤。移动电台在瞬息万变的前线作战中意义重大。
就在马可尼在无线通信领域开疆拓土之时,1900 年,加拿大人雷金纳德·费
森登成功实现了用无线电波传输音频。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费森登是一位多产
的发明家,拥有超过 500 多项专利。1901 年,成功提出了外差原理。1906 年,用
莫尔斯电码率先实现跨大西洋的双向通信,并因此意识到电离层的作用——电离
层位于大气层上方,可以反射电磁波。后来,真空管技术为产生大功率连续波提
供了可行的方案,无线电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大功率音频传输不再是梦想,无线
电接收机的制造成本也降至大众可以负担的水平。无线电接收机由此成为家庭必
需品,千家万户开始购买。当人人负担得起非常有用的新发明后,曲棍球棒效应
开始显现:销售额开始急剧上升,如果企业拥有最好的产品,就能尽可能多地销
售出去。到 1924 年,仅美国就有超过 300 万台收音机,大约 10% 的家庭购买了收
音机。咖啡厅、餐厅以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将收音机视为吸引顾客的手段。
传统无线电通信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可用信道的数量有限,且便携性与双向通
信的可实现范围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蜂窝网络为克服这些缺点提供了新方
法。便携式手机的功率越高,传输距离越远,耗电量也越大。受影响无线电波传
• 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