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58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定区域内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单项或综合的客观评价和分级。其目的是掌握土壤
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步骤为:调查区信息数据整理→统计单元划分→数据的统
计处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与集成。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
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
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指数
法或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目标层(A):以土壤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的综
合评价为目标。
约束层(B):制约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土壤环境的基本属
性(B1)、土壤环境污染状况(B2)、土壤生态状态(B3)和自然与社会经济
环境条件(B4)。
指标层(C):根据评价的目标和目的,评价指标既要具有代表性和完备性,
又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所选取的 14 项指标有土壤环境背景值(C1)、环境
组成与结构(C2)、环境的功能与特性(C3)、污染源(C4)、污染物的种类
和数量(C5)、土壤污染程度(C6)、生物效应(C7)、土壤生态状态(C8)、
土地利用(C9)、植被(C10)、气候(C11)、生产结构与布局(C12)、人口(C13)、
三废物质的排放与处理(C14)。
分指层:是指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详细化的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具体指
标。包括:重金属元素背景值(D1)、有机污染物本底值(D2)、有机质含量(D3)、
土壤质地(D4)、粘土矿物(D5)、铁铝氧化物量(D6)、碳酸钙含量(D7)、
pH 值(D8)、Eh 值(D9)、净化与缓冲性能(D10)、环境容量(D11)、抗
逆性与自我调节能力(D12)、作物产量(D13)、大气污染源(D14)、水污
染源(D15)、农药与化肥(D16)、固体废物(D17)、重金属污染物(D18)、
有机污染源(D19)、污染物含量(D20)、作物体内污染物累积量(D21)、
污染范围(D22)、作物生态效应(D23)、土壤生物效应(D24)、水土流失
率(D25)、水土流失强度(D26)、水土流失治理率(D27)、土壤退化强度(D2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