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59

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非农田地比例(D29)、土壤温度(D30)、土壤水分(D31)、植被(D32)、
             森林覆盖率(D33)、工农业生产总值比率(D34)、农林牧面积比例(D35)、
             人均耕地(D36)、人口总量(D37)、劳动力(D38)、三废排放量(D39),

             三废治理率(D40)。


                             第六节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
                 1. 生态背景调查

                 根据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特点,调查影响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
             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
             文及水文地质等),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
             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
             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

             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
             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
                 2.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调查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水土
             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
             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二)调查方法

                 1. 资料收集法
                 即收集现有的能反映生态现状或生态背景的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资
             料和图形资料,从时间上可分为历史资料和现状资料,从收集行业类别上可分为
             农、林、牧、渔和环境保护部门,从资料性质上可分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

             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
             其他生态调查材料等。使用资料收集法时,应保证资料的现时性,引用资料必须
             建立在现场校验的基础上。




                                                                                  ·45·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