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61
第三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植被
包括植被的类型、分布、面积和覆盖率、历史变迁原因,植物群系及优势植
物种,植被的主要环境功能,珍稀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植被现
状评价应以植被现状图表达。
2. 动物
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境现状、破坏与干扰,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点,
珍稀动物种类与分布等。动物的有关信息可从动物地理区划资料、动物资源收获
(如皮毛收购)、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从生境与动物习性相关性等获得。
3. 土壤
包括土壤的成土母质,形成过程,理化性质,土壤类型、性状与质量(有机
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钾含量,并与选定的标准比较而评定其优劣),物质循
环速度,土壤厚度与密度,受外环境影响(淋溶、侵蚀)以及土壤生物丰度、保
水蓄水性能和土壤碳氮比(保肥能力)等以及污染水平。
4. 水资源
包括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评价两大领域,评价内容主要是水质与水量两
个方面。水质评价是污染性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
水环境的评价亦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水的资源量;二是与水质和水量都有紧密
联系的水生生态评价。
(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现状评价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难以进行结构上的优劣比较,但可借助于生态制图并辅
之以文字阐明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运行情况,亦可借助景观生态的评价方法进
行结构的描述,还可通过类比分析定性地认识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影响等。
生态环境功能是可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的。例如,生物量、植被生产力和
种群量都可定量地表达;生物多样性亦可量化和比较。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
层次分析,设定指标和赋值,可以综合地评价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许多
研究还揭示了诸如森林覆盖率 ( 或城市绿化率 ) 与气候的相关关系,利用这些信
息亦可评价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生态资源的现状评价
无论是水土资源还是动植物资源,因其巨大的经济学意义,一般都已在使用
中,都有相应的经济学评价指标。例如,土地资源需进行分类,阐明其适宜性与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