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秩序.自由.美--在音乐的世界
P. 105
第三章 器乐艺术
⑤除上述作品之外,还有一些水平很高的钢琴作品,比如:陆华柏创作的
《浔阳古调》《农作舞变奏曲》、瞿维创作的《花鼓》、桑桐创作的中国最早的
先锋派作品——无调性现代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冼星海创作的《哈撒克
舞曲三首》《舞曲》、马思聪创作的《钢琴奏鸣曲》《降 B 大调钢琴四重奏》、
张肖虎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等。
以上这些产生于 20 世纪早期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从一开始就与来自民间、
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亲密融合,深切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大众的思想和生活,
感情真挚、技法流畅,富于中国传统审美旨趣,为后来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指出了
“以中国文化为宗旨、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的发展方向。
(2)小提琴音乐
中国近代的小提琴音乐创作以马思聪(1912—1987)的贡献为最大。马思
聪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我国近、
现代音乐事业,特别是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教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
作品:《摇篮曲》(1935)、《第一回旋曲》(1937)、《绥远组曲》(即《内
蒙组曲》1937)、《西藏音诗》(1941)、《牧歌》(1944)、《F 大调小提琴
协奏曲》(1944)等是中国近代小提琴音乐的重要财富,这些作品的产生与流传
结束了中国人只能拉外国小提琴曲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有了良好的
开端。
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①大多采用民歌音乐写成,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富有歌唱性。
②他努力从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③他的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音乐一起构思、创作的。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应该是马思聪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这首作品创作于
抗战爆发后的 1937 年,它是《内蒙古组曲》(原名《绥远组曲》)的第二乐章。
这首乐曲的主题取自于名为《城墙上跑马》的内蒙古河套地区爬山调,《思乡曲》
表达的也正是异乡漂泊人对家乡和亲人的苦苦思念。这首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第一部分带有忧伤的情绪。其中的三段主要旋律
如图 3-13 所示。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