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质量管理
P. 67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工程



             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混凝土运输要保证混凝土的分布均匀,避免发生变形、
             开裂、泌水、掉落或损坏等现象。运输混凝土要注意:首先,混凝土必须完全成
             型硬化后才能运输;其次混凝土从运输车辆倾倒时,要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避

             免混凝土出现损坏;最后倾倒混凝土的高度不能高于 2 米,而且倾倒时要尽量做
             到垂直倾倒。
                 2. 混凝土的运输工具
                 把混凝土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大部分是使用自卸汽车或混凝土搅拌车;

             也可以选择将混凝土原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开始搅拌混凝土,这种情况多是
             依靠小型翻斗车和手推车现场运送;垂直运输混凝土则必须运用起重机及混凝土
             泵等。


                 二、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其优化

                 (一)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1. 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混凝土之所以产生收缩现象,主要是由于水泥自身具有的水化性质导致混凝

             土内部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收缩程度伴随水胶比的降低而增强。需指出的是,
             由水胶比的变动导致的各种程度的收缩,通常产生在初始阶段,伴随龄期的增长,
             变化速度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混凝土早期收缩最关键的因素是湿度与温度的变化。
             如果湿度不发生变化,若温度增高收缩程度会增强;如果温度不发生变化,在湿

             度增高的情况下收缩程度会变小。
                 2. 混凝土表面的蜂窝现象
                 这种现象的成因大致有 3 个:第一,混凝土配制比不够合理,尤其是石子数
             量太多,砂浆占比过低;第二,混凝土拌和时长太短,没有充分搅拌,基于此致

             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第三,在混凝土下料时没有合理划分层次,导致振捣不充
             分等。
                 3. 混凝土表面“起粉”
                 之所以出现“起粉”的情况,通常是因为混凝土表层结构过度松散、强度过

             小。即使该情况较轻时不会严重影响其抗压强度,但是情况严重时会对混凝土路
             面造成较大破坏,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引发“起粉现象”的因素一般有三个:其
             一,混凝土配比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二,与混凝土内部相比,其表层水灰更



                                                                                     59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