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66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一)由水质监测逐步向水生态监测转变
                长久以来,水环境治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
            重要手段。“十三五”以来,我国水环境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在水质理

            化指标方面的治理成效显著,已经接近或者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与中
            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明显短板。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仍较为普
            遍,全国各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太湖、巢湖、滇池
            等重点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氮磷浓度偏高,水生植被退化,水生态

            系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逐步上升为制约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
            矛盾。“十四五”开始,水环境治理将从单一的水质提升向水生态系统恢复转变,
            逐步实现水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多要素为一体的系统治理和保护目标。而
            水环境监测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监测范围将不断拓展,由单

            一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评价体系也将不断完善,由单一水质要素评价向
            水生态综合要素评价转变,最终实现向水生态监测的跨越。相较于传统水环境监
            测,水生态监测是从水生态系统维度出发,通过水文、水生生物、生物、物理及
            化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水体中的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包括常规水质监测、水生植物监测、水生动物监
            测,水文监测等,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水生态健康状况,是水生态环境质量
            评价、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因此,构建水生态监
            测网络,逐步实现由单一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环境监测转变,将是“十四五”时期

            水环境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与任务之一。
                (二)由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转变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仍以现状监测为主,主要包括水环境质量现状监
            测和污染源现状监测,虽基本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评价要求,但难以起到水环境预

            警的作用。近年来,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风险日益加剧,水环境
            预警监测能力薄弱问题越加明显,不能满足当前水环境保护的需要。
                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预警监测主要是通过各类自动监测监控设备对河流和
            湖库等重点水体水环境质量实时监控,实时掌握监测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实现

            在线监测指标的超标和异常波动预警,最大限度避免水环境问题发生。相较于传
            统现状监测,预警监测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系统地反映监测水体的水环
            境现状及动态变化规律,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水事件进行合理、科学的预判,从而



            ·54·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