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63

第二章  水质监测研究



             检测方法,以致无法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完成水质检测。而导致出现上述情
             况的最主要因素是技术和设备的制约,所以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强对先进监测分
             析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引进,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水质监测要求。水质监测工作

             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都相对较高,只有具备相关理论基础、技术素养和实践经验的
             人员,才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2. 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指标设定不完整
                 由于水环境监测所涉及的部门相对较多,相关人员需要大量人员的参与,在

             具体运营管控中也会因权责不明、目标不统一等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并且可能
             出现不同部门对同一样本,检测结果不同的情况,这些都影响水环境监管工作的
             正常开展。所以在现阶段必须从监管检测体系入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
             此确保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功能的实现。水环境监测工作必须针对相应的具体指标,

             才能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但在具体监测工作中,由于有机物控制指标的
             设定相对不完整,监测人员难以根据具体指标评估及掌握有机物污染情况。
                 此外,有机污染物的检测相对复杂,如果指标不完整,必然会影响水环境控
             制和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未形成明确规定,且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整体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在实际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无法保证监测工作的效率水平,还缺少高精度的监测设备,无法满足水环境监测
             手段的执行标准,降低监测的效益水平。


                 四、水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对策

                 (一)严格执行水环境监测标准
                 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人员需要从监测标准入手,围绕不同有机污染物的
             特点进行相应监测模式、监测项目等的细化和完善,以此提升对有机污染物监测

             的有效性,为水环境趋势预测提供准确数据,发挥应有预警作用。环保部门还需
             要和水利部门进行有效协作,进一步明确水环境监测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为水
             污染治理及防治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
                 (二)完善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相关部门必须针对水环境监测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控体系,合理界定
             权限和责任,才能确保水质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获得最为准确、全面的水环境
             监测数据。为尽快完善水环境监测指标,环保单位在开展水抽样工作前,相关人



                                                                                  ·51·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