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1 - 生态建筑学下高层建筑设计研究
P. 211

第六章  高层建筑防震设计




             冲材料和高纯度的铅材料,在合理的处理和塑性变形后形成了隔震层的发热成分。
             第二,钢制的缓冲结构。钢构造物是由钢材的变形形成的。它不仅保证了硬度,
             还使振动减速。第三,叠层橡胶,是钢板和橡胶层重叠形成的。在热处理和压力

             处理下,有更好的弹性。当建筑物因地震而产生局部共振时,其作用非常明显。
             当基础产生共鸣时,建筑物可以保持垂直。
                 2. 减震结构设计
                 减震分为三种:①耗能。高层混凝土结构的附加抗力值是测量建筑物整体抗

             震性能的主要标准。这种情况下,如果抗力达到最高点,就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
             抗震性。当建筑物结构的一些阻力改变时,应力模式不同并且由于不同压力荷载
             的增加而引起的地震效应的能量减少是不显著的。因此,采取了设定各种抗力和
             弱化等能源耗散等对策。②吊脚楼减震。例如,为了减轻高层建筑的上部空间的

             限制,可以使用吊脚楼减震,这种方式可以分离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以获得分离
             效果。与传统的减震对策相比,吊脚冲击吸收方式可以更自由地控制建筑物,建
             筑物的应力部分的构成要素具有足够的强度来吸收地震的影响。③机械的减震。
             通过钢支撑,钢管和其他部件之间没有粘结性,为了得到一定程度的绝缘效果,

             也可以进行共振传输。为了提高振动效应,在混凝土支撑结构上设置了恒定的滑
             动界面。
                 3. 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
                 现在,许多延性分体系统构成了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结构。这些延性成分

             之间有特定的协调关联关系。由于地震多伴有多次余震,如果在超高层混凝土建
             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中只设计了一条反地震防线,在余震发生时就会受到损害,高
             层建筑的主要结构也将受到严重损害,无法想象结果。因此,在设计结构构件的
             抗震要领时,必须引起相关的设计者的注意。为了改善主结构的屈服时间并加强

             延展性和抗侧移能量,需要设计以下原理。首先,同一平面内的主部件是屈服状
             态。其次,剩余的抗侧力部分处于弹性状态。最后,在设计工序中,在部件的抗
             侧移阻力大、其他部件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强化结构物的抗侧阻力,提高
             各个部件的配筋率。

                 4. 使用多种抗震计算方法
                 通过对抗震结构的位移数据进行准确的计算,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反地震
             计划采取定量的设计方式,可以控制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并把握在合理的范围内,


                                                                                   _ 203 _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