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1 -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P. 191

第七章  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



                 区块链以其可信任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能够在保证数据可信、数据质
             量、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计算,为人工智能应用在
             数据质量和共享层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使得数据从采集、交易、流通以及计算
             分析的每一步记录都可以留存在区块链上,任何人在区块链网络中,不能随意篡
             改数据、修改数据和制造虚假数据,使得数据的可信性和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信
             用背书,有助于人工智能进行高质量的建模,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

                 其次,基于同态加密、零知识证明、差分隐私等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共享中的
             数据隐私安全保护,使得多方数据所有者在不透露数据细节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协
             同计算。例如,IBM Watson Health(健康医疗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研发一种安
             全、高效、可扩展的医疗数据交易方式,实现患者隐私数据的共享,包括电子病

             历、临床试验、基因数据以及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IoT)设备
             中包含的医疗数据,以便 IBM 通过分析大量的个人医疗数据进行建模从而推动
             相关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诊断应用的落地。
                 最后,基于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和共识机制,极大拓展了数据获取的来源渠道。

             在区块链密码学技术保证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向全球范围内所有参与区块链网络
             的参与者,基于预先约定的规则收集需要的数据。对于不符合预先规则的无效数
             据,通过共识机制予以排除。参与者授权使用的有效数据,以 Hash 码形式记录
             在区块链上,个人通过公私钥技术拥有数据的控制权;对于授权提供数据的参与

             者,提供 Token 等形式的激励。
                 总体来说,区块链能够进一步规范数据的使用,精细化授权范围,有助于突
             破信息孤岛,实现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基于可
             信和高质量的数据开展计算和建模,极大提升区块链数据的价值和使用空间。

                 (二)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智能合约实现真正智能
                 智能合约概念最早在 1994 年由学者 Nick Szabo 提出,最初被定义为一套以
             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其设计
             初衷是希望通过将智能合约内置到物理实体来创造各种灵活可控的智能资产。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并将智能合约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和
             深入。当前的智能合约一般是具有状态、事件驱动和遵守一定协议标准,并运行
             在区块链上的代码程序。它能够实现一定触发条件下,以事件或者事务的方式,



                                                                                 ·179·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