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80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师指挥,生实践)
                  师:肚子一鼓一鼓是不正确的,不能靠肚子向外一鼓一鼓地用力。我们再来一次
             (师指挥,生实践,可反复多次)。
                  这一活动,加入了一定的情景,使训练更加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活动二 炸碉堡

                  活动方法: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炸碉堡”的游戏活动,先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师示
             范:左手上举做出托着炸药包的动作,先张口快速地吸气,吸气后教师可用手势要求

             做一定的气息保持,然后右手做出拉引线的动作后开始发出“si”的声音吐气,在气
             息快要吐完时发出“peng”的声音,将剩余的气息快速吐出)。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师指挥,生实践)
                  这一活动的要领在于训练学生看教师的指挥手势,结合游戏活动,训练学生“快
             吸缓呼”,同时加上了一个运用小腹力量快速吐出剩余气息的练习。在有趣的活动

             中,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

                 二、共鸣训练


                 (一)共鸣腔及其作用
                  发音体之间的共振现象叫做共鸣。人体发声的共鸣是指喉部的声带发出的声音,
             经过声道共鸣器官,引起它们的共振而扩大,变得震荡、响亮,圆润有弹性, 刚柔适
             度,形成各种不同的色彩。这样的声音传送较远,可塑性大。
                  要使儿童获得美好而圆润的声音,除呼吸及起声外,就是要训练孩子根据不同

             的音区能够自如地调节共鸣腔体。训练时首先要强调掌握中声区的混合共鸣(混声区
             即为混合共鸣区)。从混声区向上发展时逐步调节软口盖(上提),保持打哈欠的状
             态,以便获得良好的头声,形成声音的“高位置”,以此要求孩子歌唱时好像头上顶

             着一本书或头顶一桶水的感觉,并且一直都要在这样的感觉状态下练声。我常要求孩
             子记住“头顶瓦罐,口含鸡蛋”八个字,就是要帮他们找到这种感觉。对儿童来说,
             千万不要强调低音区的胸声,否则容易造成下压喉咙和舌根僵硬的毛病,重要的是要
             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运用头声。在低音区保持唱高音的感觉,可以常用下行
             音阶引向低音区,要求松弛、自然。反之,只会让声带受损。

                 (二)共鸣的训练
                  1.夸张四声练习
                  选择韵母音素较多的成语或词语,运用共鸣技能作夸张声调的训练:山-明-

             水-秀,黑-白-分-明,融-会-贯-通。


             • 66 •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