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9 - 信息的脉络
P. 149
·第三部分·
第六节 人工智能源起及两次高潮
就像机器能省体力一样,符号演算能省脑力,演算越完美,付出的脑力就越少。
——约翰逊(W.E.Johnson)
图灵测试
1950 年 10 月,图灵发表了一篇题为《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设计了著名
的图灵试验,通过回答一些问题来测试计算机的智力,从而判定到底是台机器,
还是一个正常思维的真人,也就是现在来判断一个机器是不是有智能的依据。有
一台机器和一个人,都被放置在黑屋子里,测试员不知道哪个屋子是机器哪个屋
子是人,然后由测试员就开始问问题,一直问到他能判断哪个屋子里是机器,哪
个屋子里是人,那这个测试就完成了。当测试员把所有能够想出来的问题都问完了,
他还判断不出来哪个是机器哪个是人,这个机器就具有智能了,这就叫图灵测试。
图灵从人类心理认知的角度为“人工智能”下了一个定义,他提出了一个新
的问题:“在试图模仿人类对话的中,机器可以做得和人一样好吗?”该问题更
一般性的描述是:“机器会思考吗?”图灵的论文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奠定了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并对后世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图灵和冯·诺伊曼等计算机领域的先驱认为,人脑与计算机之间存在着很强
的相似性,可以将人脑类比为计算机,并且在他们看来,人类智能能够被复制到
计算机程序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多数从业者认为,该领域的正式确立可以追溯
到在达特茅斯学院举办的一场小型研讨会。
达特茅斯会议
达特茅斯会议由约翰·麦卡锡等几个年轻人发起,有大概 20 多个人参加,在
美国的达特茅斯开了一个暑期研究班。这些人聚在一起讨论了两星期,最后就把
人工智能的框架给阐述出来了。这些人当中有很多都是今天耳熟能详的,后来大
部分人都获得了图灵奖,很多都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参加人员包括克劳德·香
农(Claude Shannon)、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马文·明
斯基(Marvin Minsky)、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等。
虽然达特茅斯会议并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但是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名词,
并且通过此次会议汇聚了一群日后将对人工智能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由于这些
参会者的努力,使人工智能获得了科学界的承认,成为一个独立的、充满活力而
• 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