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44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滑动面上的抗阻力小于下滑力,隧道发生塌方破坏。
在隧道的变形监测工程实践中,大多数监测断面是稳定的,只有少数最后发生失
稳破坏,因此各监测断面变形特征有异,绝大部分的稳定断面的变形只经历前两个阶
段,随着掌子面的前移和支护的作用,围岩变形将趋于一个特定值,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而在发生失稳的工程事故中,围岩的变形曲线也不会同时经历上述四个阶段,有可能
是隧道一开挖就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发生失稳,也有可能是只经历第一个阶段,由于外
部因素(如暴雨、爆破等)干扰使围岩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发生失稳,还有隧道只经历
匀速变形阶段,由于预设计选择较弱支护而失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阶段是可
以颠倒顺序或反复出现的,如在隧道即将失稳阶段由于及时加强支护而使围岩趋于稳
定阶段,或稳定后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再次进入破坏阶段。因此,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地段,即使围岩处于稳定状态,也有必要适当延长监测时间。在实际工程中,还常常
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形,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隧道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发展及其稳定状态由多种因素决定,对其进行研究,有
利于隧道监测方案的设计、提前做好预警措施和对监测数据的解释,主要分为以下几
方面。
(一)围岩地质结构特征
岩体变形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到各地质因素和地质条件影响而形成
的各种结构面(即节理)和结构面间填充物以及它们本身的空间分布状态,其中最主
要的是结构面的发育程度。结构面的存在使岩体强度大大降低,在隧道岩体开挖后,
节理、裂缝的切割使岩体容易顺沿结构面方向发生滑移或片帮现象,因此节理间距与
层理厚度对隧道变形稳定性的影响不可忽视。节理的走向尤其重要,一些研究表明,
当其走向与隧道纵轴方向夹角小于 40°时,更容易形成滑移块体变形的自由端面。还
应注意上述节理的间距与隧道断面尺寸的相对比值。显然,比值愈小,变形就愈明显,
围岩越不稳定。节理、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围岩的破碎程度,其破碎程度包
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岩块的组合状态,二是组成岩体的岩块的尺寸。其对应关
系为:围岩破碎程度越高,则稳定性越差,变形破坏的概率就越大。对岩石强度低的
围岩,同时此地段存在高地应力,即使围岩相当破碎,围岩地质结构特征也不是决定
性因素,矛盾主要转化到了岩体本身的力学特性了,当围岩中有松散破碎带存在时,
则围岩变形更大,稳定性更差。
仅就岩体强度而言,一般情况下,岩体的强度越大,隧道围岩洞周变形将越小,
岩体的强度越小,那么隧道围岩洞周变形将越大。本书第四章提到的麻栗场隧道所穿
•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