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40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力和位移随时间与空间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而有效地分析隧道稳定性,合理选择内衬
             施作时机及其支护刚度,优化隧道结构设计。
                 (一)时间效应
                  在岩体地层开挖隧道的过程中,伴随着开挖面地向前推进,如何尽可能地使岩体
             的初始应力状态不受过大扰动,从而使围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新奥法的基本思想在于把岩体视为连续介质,在粘、弹、塑性理论指导下,根据在岩
             体中开挖隧道后从变形产生到岩体破坏,要有一个时间历程,适时地构筑支护结构,
             使围岩与支护共同形成坚固的承载环。这里提及的“隧道围岩从变形产生到破坏的过

             程”这一时间效应,主要反映在围岩应力和变形随时间而持续增长发展,包括两部分
             内容:①围岩介质固有的流变性态;②围岩应力与变形随时间而不断地逐步释放由隧
             道作业面沿纵向的“虚拟支撑力”和沿横向的围岩“承载拱效应”,产生对围岩应力
             和变形的约束作用。

                  由于开挖作业面的空间“虚拟”支撑作用,在开挖面附近隧道围岩受到作业面空
             间效应约束,其应力与变形逐步释放。当开挖面向前推进时,岩体本身固有的流变时
             效逐渐显现并发展,尤其是对软弱破碎围岩,开挖面空间效应消失之后,隧道边界因

             开挖引起的围岩荷载完全释放,而此时,围岩流变的黏性时效仍将持续存在,围岩应
             力与变形的后续释放主要由岩体流变产生。对于挤压性地层之类高地应力大变形软岩
             言,过大变形将使围岩进入粘塑性时效屈服状态,在变形及其速率持续增长条件下,
             此时若不及时支护,将导致围岩垮落、坍塌和失稳。
                  对洞体围岩属于高地应力、软弱破碎的大变形软岩,它给衬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

             工艺带来一系列特殊性问题。这类岩体具有明显的时效流变特征,高地应力大变形软
             岩沿洞周的“挤入型”大变形,可以归属于一种变形速率快而收敛速率慢的岩体非线
             性蠕变研究范畴。这类岩体的力学特征是强度低、压缩性高、自稳和自承能力差,其

             岩体流变属性十分明显,洞体变形具有突出的黏性时效特征。只有计入岩体的流变时
             效于工程实际施工,在理念上才是完善的,隧道的变形与受力也更符合实际。
                 (二)空间效应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及开挖之后,围岩存在着两种主要的、不同的支护作用,即开

             挖面空间效应。隧道开挖面的空间几何效应在横断面上表现为“环形”约束,在纵断
             面上则表现为“半圆弯”约束(见图 7-1),这两种约束方式的联合作用使得开挖面
             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体在无支护的情形下得以稳定。
                  围岩的第一种支护作用发生在隧道的横断面上,如图 7-1a 所示,即人们所熟悉

             的“成拱作用”。以往,人们认为围岩的“成拱作用”主要出现在开挖横断面顶部,
             而现在已逐步认识到“成拱作用”是一个包括由顶部、侧帮和底部围岩所形成的完整


             • 228 •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