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7 - 环境影响评价及监测研究
P. 147

第六章 环境监测技术分析



             中,常用的化学和物理技术有激光熔蚀法、氢化物发生法、离子色谱法等;通过
             强化化学和物理方法的运用,可以对土壤中的元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使监
             测的结果更加科学和可靠。另外,针对当前土壤有机物的监测,常用的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等技术均有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其发展速度更是迅猛,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
             各行各业,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的同时,也需要借

             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测。在这方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较为普遍,
             它以无线传感网络为基础,具有大规模、无人值守的特点,属于分布式系统。但
             在实际的土壤环境监测中,只要将传感器安装在现场,通过传感器将数据传输至
             网络,将其进行汇总,最终传送至相关的数据处理中心,便于数据的审核和分析,

             从而实现对土壤参数的实时记录和汇总。

                 三、土壤中的微塑料与重金属监测方法介绍

                 (一)土壤微塑料监测方法

                 1. 样品采集
                 与水体不同,微塑料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分布更加具有模块性和不均匀性,
             选择不同的采样点位、深度等参数都会对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产生影响。因此,实
             现代表性采样是土壤微塑料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

                 (1)采样布点
                 MÖLLER 等针对不同研究目标将土壤微塑料采样布点方法总结为经验判断
             布点、系统布点和随机布点 3 类,可单点采集或多点混合,采样点数量通过统计
             分析确定。

                 (2)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土壤表面微塑料采样深度一般为 0~20cm,大多数研究集中于 0~10cm,被认
             为是微塑料的主要分布范围。采样量目前尚未统一,但应超过后续制备和分析所
             需的样品量(50g~4kg)。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采样深度一般在 1~5cm,
                                 2
             采样面积为 0.04~0.3m ,样品量(湿重)为 2~70kg。微塑料样品采集时需要注
             意避免采样器具的污染。MÖLLER 等提出采样时应避免工具、衣服或存储器具
             引入的微塑料污染,采样工具根据监测目标可选择金属勺(铲)、箱式采样器、



                                                                                 ·133·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