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115
第四章 土壤监测研究
第四章 土壤监测研究
第一节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思考
一、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发展历程
自 1949 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全国尺度的土壤环境质量
调查工作,其中有七次大规模且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土壤调查工作。
1958—1960 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这次普查是以土壤农业
性状为基础,仅以全国的耕地为主要调查对象,以了解土壤肥力、指导农业生产
为目的,总结了农民鉴别、利用、改良土壤的实践经验,编制了全国农业土壤图、
土壤肥力概图、土壤改良概图等,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宝贵的土壤资料,奠定
了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基础。
1979 年,我国为解决“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和因土改良利用”问题,国务
院颁发〔79〕111 号文件,由原农业部土地利用局牵头开展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这也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土壤调查工作,即“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通过此
次普查工作,解决了土壤基层分类的划分与命名问题,完成了专著《中国土壤与
资源》、不同比例尺的全国土壤系列图件,积累了丰富的土壤数据资源,建立了
数据库,并将其结果成功应用于测土施肥与配方施肥方面,在节约施肥量和增加
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1982
年,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原国家环境保护局下达了关于水、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
究课题。该调查全面覆盖了当时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 29 个省区市以及 40 余
个主要的土壤类型,历时 3 年,共布置了 4095 个土壤背景点位,确定了全国的
土壤环境背景点和背景值。本次调查的背景值一直沿用至今,调查结果用于编制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该标准指导我国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长达 20 余年。
第四次全国性土壤调查是 1999 年原国土资源部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