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P. 118

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研究与探析



            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充分利用原有历史资料数据,不可盲目反复进行调查监测,
            应珍惜历史数据的宝贵性,形成调查、监测、评估一体化,为后续防治、开发等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更新现有土壤背景值
                目前我国参考使用的背景值历史久远,各地的土壤背景值均发生了极大变化,
            相关部门应根据现有调查监测数据得到适用于现阶段的土壤背景值,了解土壤中
            各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尤其在某些地区,污染地块修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

            当地土壤的背景值,背景值过低可能会造成过度修复的现象。因此应及时更新土
            壤背景值数据,为合理使用微量元素、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和地方病防治提供前提
            条件。
                (二)实现土壤指标全面监测

                与水和空气相比,土壤系统更加复杂。可能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进入土壤系
            统后,不仅会使得土壤成分发生变化,还可能会使得土壤自身结构性质遭受破坏,
            从而干扰生物生长,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荒漠化。同样,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重点关注的是土壤中的污染成分,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抗生素等;自然

            资源领域更关注的是土壤自身结构性质的变化;农业农村领域关注的则是土壤的
            变化是否会对农作物、植被和生态造成破坏。而以上这些都会对我们人类的生产
            生活造成影响,都是我们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土壤监测
            也应结合实际统筹各行业部门需求实现一点多用、全面监测。

                (三)制定规范化的监测标准体系
                我国现已制定了许多与土壤监测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力求尽快解决目前日趋
            严重的土壤环境质量问题,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更
            多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仍应针对不同目的对土壤的不同指标进行专项监测,

            但应根据需求完善各行业标准,积极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制定一套按不同
            监测目的分类的监测标准,使得该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具有可比性,加强监测
            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尤其是对监测密度、监测指标、采样方法、
            测试方法等方面,应统一各行业、各地区的工作体系标准,全面推进土壤质量监

            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出科学可行的土壤质量问题解决对策。
                (四)设立土壤长期监测基站,搭建土壤自动监测平台
                参考大气监测和水质监测,土壤监测亦可设立长期监测基站,让监测点更具



            ·106·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