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大数据技术及安全研究
P. 137
第四章 大数据伦理道德研究
第二节 隐私泄露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泄露及对策
移动互联网属于“新兴媒体”,顾名思义就是移动的互联网。它由运营商提
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应用,集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实现了文字、
图片、动画、声音、网页、电子邮件、远程控制、语音通信、实时影像等多种功
能,在发展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 2009 年 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牌照
的发放,到 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 4G(第四代移动通信)
牌照,再到 2019 年 6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 5G(第五代移动通信)商
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 5G 时代,移动互联网有了质的飞跃。移动终端以
智能手机、平板等为主要代表,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应用软件的互动性极强,
网络传达简洁、方便、快速而且成本低廉,快速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 2022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51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
为 99.6%。这些数据说明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迅猛增
长。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也不断凸显。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泄露形势严峻
隐私(privacy),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所知悉或者
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网络空间里的个人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
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
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
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包括个人数据信息、私人生活安宁、私人活
动和私人领域。在移动互联网中,个人隐私体现为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的私人拥
有,与传统的隐私有很大的区别,任何涉及个人的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
身份证号、个人账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上网记录,更专业的如
通行码(例如 password)、网际网络通信协议地址等,都属于用户个人隐私。由
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覆盖面极广。2013 年 6 月,前美国中央情报
局(CIA)雇员、曾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美籍技术承包人的斯诺登,披
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的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