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69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的疫病(常华等,2007)。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品种的猪对该病均具有易感性,但
             临床症状与感染毒株的毒力密切相关,死亡率也出现较大差异:强毒株感染后在
             不到 7d 的时间内死亡率为 100%(安一娜等,2021),临床上多表现发热、呕吐、

             水样至血样腹泻、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皮肤发绀组织器官出血等(Blome 等,
             2013);中等毒力病毒株感染后死亡率在 30%~70% 之间,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
             和水肿;弱毒株感染死亡率低,临床表现为生长迟缓、关节炎等,并引致种猪
             繁殖障碍(Sanchez Vizcaino 等,2015)。ASF 对养猪业危害巨大,目前尚无有

             效的药物和疫苗可供使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需报告疫病,我国将其
             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各猪场全力防控的疫病(Zhao 等,2019)。非洲猪瘟于
             1921 年在非洲肯尼亚被首次报道,此后迅速传播至其他非洲国家地区(Roger 等,
             2001)。然而,ASF 自发现以来并未局限于非洲大陆,在 1957 年 ASF 首次传入

             欧洲,是从非洲南部的安哥拉传入葡萄牙的里斯本,传染源疑似为受污染的猪肉
             制品和喂猪的泔水(Sanchez Vizcaino 等,2015)。当这次疫情得到了迅速的控
             制之后,ASF 于 1960 年再次侵入葡萄牙,经鉴定病毒株为 ASFV 基因 I 型,随
             后在整个伊利比亚半岛蔓延开来并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时间(Bosch 等,2020)。

             在此期间,ASF 在欧洲、加勒比和南美洲相继暴发,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
             马耳他、巴西、古巴、海地等地。相关国家通过颁布的生物安全政策,在 20 世
             纪 90 年代的中后期,除了意大利的撒丁岛,其他国家的 ASF 均已被相继根除
             (Costard 等,2013;Costard 等,2015)。2007 年,ASF 从非洲的东南部传入格

             鲁吉亚。此后,ASF 向北和向西迅速蔓延,影响了整个高加索地区并在俄罗斯联
             邦、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捷克共和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地
             暴发疫情(Alkhamis 等,2018)。其中,在 2017 年 3 月与蒙古接壤的伊尔库茨
             克地区暴发了 ASF,距离中国边境仅 1000 公里(Kolbasov 等,2018)。2018 年

             8 月,我国沈阳确诊了首例 ASF 疫情(王清华等,2018),随后迅速蔓延至全国
             各地,导致生猪大量死亡,对我国养猪业影响重大。次年,我国邻国蒙古、印度
             尼西亚、朝鲜、越南、菲律宾、老挝、缅甸、韩国、柬埔寨等地相继暴发 ASF(Zhao
             等,2019)。经鉴定流行的病毒株为 ASFV 基因Ⅱ型,CD2V 血清 8 型,与俄罗

             斯、高加索等地流行株同源(Kolbasov 等,2018)。
                 (一)流行病学
                 发病猪、野猪、隐性感染猪、康复带毒猪和钝缘蜱等都是 ASFV 感染的重要



                                                                                     55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