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
P. 5

前     言




                   笔者从教34年,耕作于小学语文这方天地长达32年(其中两年被领导强

               行推上初中语文的讲台)。在这期间,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多数是跟着时代潮流在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新中国成立
               初,在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下,将小学的“国语”课和中学的“国文”课统定

               为“语文”课。“文革”结束后,教育从注重培养人的外在属性转向人自
               身。20世纪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20世纪80年
               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20
               世纪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去了教育的

               另一半”(1991年11月1日卢刚事件震惊中外,也引发了国内教育人士的深
               思)。21世纪初,强调“三维目标”,因为培养的人要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2016年起,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要求。
                   笔者经历的是20世纪70年代强调“双基”教学时的小学生涯以及80年代

               注重能力的初中。笔者于1977年上小学,学前教育基础为零,那时小书包很
               轻,学习任务不重,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一个年级换一个,有家属,有知青,
               只记得经常会考双百分。应该说基础比较扎实。于1988年当了老师,只有18
               岁,因为地处偏远学校,所以认真备课,照本宣科,经常受到校长的表扬,

               对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对教学大纲也没有人组织我们去解
               读、去学习,只是一个认认真真教课的小老师,自己出题,自己一张一张刻
               蜡板油印试卷,虽然在农业点上,但笔者的学生成绩却能跟机关学校媲美。
               从教以来,教材几经修订,版面越来越精美,内容越来越开阔。过去的教学

               大纲也变成今天的课程标准。而每次的变化,笔者也是在主动跟进中迷茫一
               阵子,而后逐渐明朗于一些新的理念,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同时,笔
               者发现一些新的理念在反复的强化中,或者在一些所谓的公开课的引导下,
               都会出现“否定过去”“跟风严重”的现象。在这一阵阵风潮中,我们一线

               教师如果不及时捕捉到信息,不积极学习充电,就真的会落后于时代,甚至
               会误人子弟了。笔者清楚地记得,在课程改革之初,一次在学校内部的一人
               一课活动中,笔者讲完课后,一位老师范毕业的科班老师对笔者说:“听完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