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9 -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
P. 189
第五章 农业园区的管理
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一、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管理
病虫害是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不良影响。
(一)病害
1.释义
药用植物在栽培过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正常
新陈代谢受到干扰,从生理机能到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和破坏,以致在
外部形态上呈现反常的病变现象,如枯萎、腐烂、斑点霉粉、花叶等,统称病害。
引起药用植物发病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由生物因素如真菌、
细菌、病毒等侵入植物体所引起的病害,有传染性,称为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
害,由非生物因素如旱、涝严寒、养分失调等影响或损坏生理机能而引起的病害,
没有传染性,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在侵染性病害中,致病的寄生生
物称为病原生物,其中真菌、细菌常称为病原菌。被侵染植物称为寄主植物。侵
染性病害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原生物的作用,而且与寄主生理状态以及外界环境
条件也有密切关系,是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病害种类
侵染性病害根据病原生物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
1)真菌性病害由真菌侵染所致的病害种类最多
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高温多湿时易发病,病菌多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
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在适合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侵入寄主
植物内危害。可造成植物倒伏、死苗、斑点黑果、菱蔫等症状,在病部带有明显
的层、点粉末等征象。
2)细菌性病害由细菌侵染所致的病害
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
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
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蔑蔫、腐烂、穿孔
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部溢出细菌粘液,是细菌病害的特征。
3)病毒病主要借助于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病可通过线虫传染
病毒在杂草、块茎、种子和昆虫等活体组织内越冬。病毒病主要症状表现为
花叶、黄化、卷叶畸形、簇生、矮化、坏死、斑点等。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