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24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富的,不同的节奏可以使人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舒展的节奏,使人情绪平稳;短
促紧凑的节奏,使人感到紧张;整齐划一的节奏,又会使人产生坚定有力的感受。如
果《小白菜》不是先短后长的节奏,虽然旋律是下行的,也不会以悲痛哭泣来联想。
因此要引导学生仔细而准确地听辨各种节奏,以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力度也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在音乐作品中,力度越强,音乐越紧张、雄壮,
力度越弱,音乐越舒缓、委婉,因此作品中常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发展音乐。
我们还可以通过听辨不同的音色,使学生感受不同的音色美,加深对音乐的审美
体验。在分析作品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分辨音色,我们不能只凭本能去区分音色,或
者满足于能区分提琴和二胡。我们要通过分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用什么音
色表现什么内容,比如,当我们欣赏《瑶族舞曲》时,要启发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有着
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能表现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美,而且也能感受到其他乐器所不能
达到的艺术效果,感受到乐队合奏的整体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第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即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它不是
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一切音乐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切音乐能力的
核心与前提,各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的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欣赏教学
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觉感受能力,又需要培养和发展这种能力。它与上述对音乐
个别要素的辨别力不同,是指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综合感受能力,它包括旋律
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音乐风格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结构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
面。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民族风格的把握,如能分辨江南、西北音乐风格,
藏族、蒙古族、维族、彝族的音乐风格,
其中,旋律感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
的。音响感知中的旋律感最主要的是对旋律进行特点的感受,并由此而达到对旋律美
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感情内容的体验。例如,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会感受
到那催人奋进、雄壮有力的旋律,并从中体会到作曲家聂耳对中华民族的充满深厚爱
国情感的内容;当你听到《黄河颂》这首刚健雄浑的旋律时,就会产生如临高山之巅
肃然挺立,如望黄河滚滚荡气回肠的感受,体验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激昂、振奋
的感情内容。如果一个欣赏者对音乐的旋律缺乏感受力,那就不可能真正体会音乐所
特有的美。
再说节奏感,它是音乐感受力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音乐之所以能够千变万化,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节奏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音乐
节奏总是表现某种情绪内容的,离开对某种音乐情绪的正确体会,就不能正确地把握
音乐的节奏。反之,一切音乐情绪都是以一定的节奏运动来体现的。因此,节奏感是
一切音乐运动感觉的基础。我国学者张前认为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音乐的表情性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