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30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觉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才创造了“体态律动”教学法,要求人人都动作起来的共同参
             与。这个参与的过程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动静结合的参与。
                  的确,欣赏音乐不是一种僵死的训练,它是一个听觉——运动过程,那么,把握
             听觉——运动觉的过程必须明确两点:
                  第一,参与体验音乐,必然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在

             欣赏音乐时,要发挥身体的各种感官及相应的动作参与到音乐中去。传统的音乐教学
             大都是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了音乐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
             与性极差。教师不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情绪运动,而要学生去猜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学生不能从音乐中获得各种感受、体验。相反,只那么一个学生在欣赏时即使仅仅和
             着音乐打拍子、摇摇头,我们也会看出他投入音乐的程度,就像一年级的小学生高兴
             地唱着“闪烁的小星”而获得的那种审美体验,与沉浸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辉煌之
             中的音乐家的体验是有着共同之处的。郭声健博士说:“任何一个正常人只要能摆脱
             强迫性的,把体验作为手段来使用的那种外在要求,并主动参与艺术活动,艺术的审

             美愉悦体验就能够产生”。因而可以说,主动参与是情感体验的前提,体验是参与的
             必然结果。
                  第二,听觉运动绝不能是一种机械运动,它必然与自然真实的情绪体验结合在一

             起。自然生活中的情绪应是一切音乐运动的基础,重视对自然情绪的体验,才能发展
             出真实丰富的音乐情感。在欣赏教学中,创造性与模仿性都是必需的,但机械性是不
             宜存在的。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欣赏某一段音乐,教师带着学生随
             乐曲击拍或动作,如果有学生拍的不整齐或动作有错误,教师就会施以罚唱或罚其一
             些所谓“艺术”的做法。这种刻板机械地参与,丝毫也不比恩格斯所批评的那种“非

             常可怕的背书制度”强到哪里去。我们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是主动地参与,决不容
             忍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如果一提起听觉运动,就认为是机械的节
             拍运动,那么音乐情绪的真谛就会被扼杀了。

                  谢嘉幸老师说:“任何音乐,都是人类情感运动的外化形式,其基础则是人类的
             肌体运动。因此,尽管音乐包含了人的思想和观念,但抽象的理念却无助于对音乐的
             理解。因为感受音乐本质上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斯特拉文斯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
             他说:“离开动作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听觉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欣赏音乐的
             最好方法就是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让欣赏、表演与创作融为一体,让学生亲身

             体验音乐发生的全部过程。新课标中强调:中小学欣赏教学要适应学生活泼好动、注
             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
             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

             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遵循欣赏教学参与的原则,音乐教师要把教


             • 16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