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P. 42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案例设计
Music Teaching Methods and Case Design in Primary Schools
第一,描绘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
审美享受。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实际音响的艺术模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
的音响的联想,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环境,让学
生多接触、多欣赏这些作品,启发他们的联想。如中国民间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
等乐曲,充分发挥了民间乐器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各种鸟的鸣叫声。
通过欣赏,使学生联想到了百鸟争鸣的生动而自然的场景。又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
《动物狂欢节》中《母鸡与公鸡》一曲,钢琴与小提琴的对奏,描绘了母鸡下蛋后得
意洋洋的啼叫声以及众多母鸡此起彼伏的啼叫和公鸡的高声啼叫,使学生毫不犹豫地
联想到鸡群。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弦乐曲《野蜂飞舞》通过提琴对野蜂飞舞时发出
的嗡鸣声的模拟,使学生仿佛看到野蜂在空中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飞舞的形象。欣赏
这些描绘性的音乐作品,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把音乐的音响转变为自己头脑中映现出来
的具体形象。
第二,有一些音乐作品是通过一定的情节性发展来表达艺术形象。如《嘎达梅
林》《十面埋伏》。但是,音乐在表现这些情节时,不可能像文字、电影、戏剧那样
具体,只能通过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来表现一定的情节题材。因此在欣赏这一类作品
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细心体会音乐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运用想象和联想把音乐作品特定的情节内容联系起来。欣赏之前教师事先要帮助学生
了解音乐作品的标题、文字性说明和有关的内容情节资料,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中
的事物和情感去联想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这样才会使学生们的想象与联
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依据。
第三,由于一些音乐作品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属于描绘性的,也不带有特定的
情节性,而是抒情性的,许多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就是这类情况。这些作品一般并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形象描绘或是情节性的暗示,而主要是或完全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
主观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这种形式与上两种方式很相近,但它的思维活动并不是通过
生活中的相关事物而引发的。而是通过欣赏音乐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而引起人们广泛地
自由想象的。这种欣赏包含着欣赏者的创造性。那么,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教师
除了要启发学生细致地体会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表现出来的感情外,还要引导学生对
乐曲的形象和意境展开自由的想象。但是这种自由的想象是因人而异的,举个例子说
明,被称为“月光”奏鸣曲的贝多芬《C 小调钢琴奏鸣曲》本来并没有文字标题,而
“月光”的得名是德国一位诗人听了乐曲之后的一种想象:一天晚上贝多芬出外散
步,走到了一所破旧的屋子跟前,听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少女在弹奏他的一首奏鸣曲,
而这首乐曲是少女听了别人的弹奏暗记下来的,贝多芬大受感动。这时月光从窗外射
进,恰好照在盲女和钢琴上,贝多芬即兴演奏一曲,这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