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信息的脉络
P. 114
·信息的脉络·
第二节 量子理论与硅革命
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针对所有人都看见
的东西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
——埃尔温·薛定谔
20 世纪初,量子理论诞生,让我们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尽管量子理论诞生只有 100 多年,但是它帮助我们平息了一场 17 世纪的科学
争论,即光的本质问题。牛顿主张光是一束粒子流,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则提出
光是一种波动形式。1801 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证实:两束光相遇时,会
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被称为“干涉条纹”。干涉现象是波的特性,托马斯·杨
由此得出光以波动形式存在的结论。1921 年,爱因斯坦因解释了“光电效应”而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发现光是由一个个类似“能量包”的粒子组成。
量子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由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一批物理学
家共同创立。量子力学成功解释了光子、电子、原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行为。
但是这个解释也有前提,那就是光子、电子等粒子按照量子力学方式进行运动。
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可以使用“概率波”的演变进行描述。薛定谔发现了用来描
述量子对象概率波对事件变化的波动方程,大家熟悉的“薛定谔的猫”的比喻对
此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但爱因斯坦不接受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概率是什么?概率可以定义为对事
物不确定性的描述。但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中,不确定性来自我们掌握的知识的
匮乏,是由于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或者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例如,向上掷出
一枚硬币,再用手接住时,硬币的朝向似乎是随机的,可能朝上,也可能朝下。
但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这种随机性是因为硬币运动不易控制,从而使我们不了
解(或者不想了解)硬币从手中飞出去时的详细信息。如果我们对硬币飞出时每
个点的受力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然后求解宏观力学方程,就完全可以预知它掉
下来时的方向了。换言之,经典物理认为,在不确定性的背后,隐藏着一些尚未
发现的“隐变量”,一旦找出了它们,便能避免任何随机性。或者说,隐变量是
经典物理中概率的来源。1935 年,爱因斯坦针对他最不能理解的量子纠缠现象,
与两位同行共同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 - 波多尔斯·罗森(Einstein-Podolsky-Rosen,
EPR)佯谬,试图对概率解释做出挑战,希望能找出量子系统中暗藏的“隐变量”。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次实验的结果并没有站在爱因斯坦一边。反之,实验的结论
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量子力学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实际上,虽然量子力学强调概率和不确定性,但是它是唯一有能力对原子或
• 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