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信息的脉络
P. 223

·第三部分·
               架构下建立的。这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
               分开的。而生物大脑并不区分存储区和计算区,它既是信息的存储者,也是信息
               的处理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自我学习、思考、创新的能力。

                   ◆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人脑是一部能效极高的“计算机”,若用现在
               的计算机去处理人脑承担的任务,需要高达 100 兆瓦的功耗,是人脑功耗的 500

               万倍。存算一体的机制节约了传统计算架构中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间通信所消耗
               的时间和能量。因此,类脑芯片不仅能够像人脑一样根据外界动态信息做出反应
               并不断学习,还可以在无信息输入的时候进入“休息”的省电状态。

                   类脑计算的研究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世界
               上单颗类脑芯片仅停留在百万级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系统也只达到了亿

               级神经元,而一只小鼠的大脑神经元数量就达到了 1 亿左右,人脑的神经元数量
               更是有 600 亿 ~1000 亿之多。基于硬件的类脑计算过程模拟与真实大脑相比仍有
               不小差距,类脑学习的运作机制与算法研究还很有限。再如目前人类对大脑神经

               元如何编码、转导和储存神经信息有较多了解,但尚不了解神经信息如何产生感
               知觉、情绪、抉择、语言等各种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

               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类脑计算领域的相关研究,为新一代计算变革带来了希望。以大脑为模仿对
               象建立新一代计算技术体系,将有望打破冯·诺伊曼架构的束缚,随着神经模型、

               学习算法、类脑器件、基础软件和类脑应用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实现存储处理
               一体化、超低能耗和超大规模并行信息处理,让结构逼近人脑、性能媲美人脑的“人

               造超级大脑”成为可能。
                   想象未来,脑机协同会带给人类不同的感受,它摆脱了人体物理的限制,可

               以通过机械的触手带给我们感官上的体验,如可以将一个机械设备送到另一个星
               球上,通过脑机接口,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个陌生星球的表面,至少从理论上看,
               这种无法想象的尖端科技有可能在一两代人后实现。真到了那一天,我们的后代

               肯定会无法理解,为什么之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会认为,坐在地球客厅的沙发上,
               想象在火星的红色沙丘上漫步,感受冰冷的沙子被踩在脚下,是非常惊人的举动。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 年 6 月 28 日出生于南非。任太空探索技
               术公司(SpaceX)CEO 兼 CTO、特斯拉(TESLA)公司 CEO、太阳城公司(SolarCity)

               董事会主席。
                   1995—2002 年,马斯克与合伙人先后办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线内容出版软


                                                    • 207 •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