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2 -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研究
P. 142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研究
使前一镜头画面所表现的情绪或气氛不致因镜头的转换而中断。例如,前一镜头
表现听众热烈的掌声,后一镜头是演讲者走上讲台,在后一镜头的画面上,虽然
没有鼓掌的人,鼓掌声却往往延续下去,这样可以使鼓掌的情绪充分地发挥出来,
同时也较符合现实情况。交替法如果相连两个镜头中的形象都发出声音,而每个
镜头所配合的声音又都比画面长,这时可以利用多声道交替混合。将前一个镜头
的效果声延续到后一个镜头,同时在后一个镜头中开始该镜头本身的效果声,形
成一种混响效果。比如建筑工地上的推土机和打凿石头的声音就可以交叉重叠使
用,突出工地的环境气氛。
预示法,未见其事,先闻其声。这种方法可以使后一镜头的效果声在前一个
镜头画面中开始,可以给观众带来对后一镜头画面内容的预感,引起观众对将要
出现的画面形象的注意。比如在高速公路画面上配一个急刹车的声音,下一画面
就可以出现车祸的镜头。
渲染法,可以根据内容、情节的发展配以某些与画面有机结合的效果声,既
可以加强画面本身的表现力,也能使画面产生创造性的含义。例如,表现一个人
烦躁不安,可以配上室外大街上车水马龙的喧闹声;表现清晨户外的画面,可以
配上小鸟的鸣叫声等,以加强画面效果。
2. 音乐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音乐具有调节情绪、心理、烘托气氛的作用,电视节目中可以采用与节目内
容气氛相关的音乐为背景,营造契合节目内容的感情氛围。以有效烘托节目内容
所需要的情绪,并将这样的情绪融入节目传播给受众,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产
生强烈的共鸣效果。
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是否需要音乐,取决于作品的主题、性质和需要,既不可
单纯地为追求事物现场感而排斥音乐,又不能为了追求听觉的丰富而过于频繁地
使用音乐。音乐的选择和编排,要以内容的表达和内在节奏的创造为依据。
在具体操作中,音乐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的运用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其一,
注意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恰当处理音乐与现场同期声在作品结构中的比例,使之
与节目风格相吻合;其二,处理好音乐的停顿与空白,注重音乐作用的发挥,而
不是滥用音乐;其三,音乐的转换要自然流畅,既适合主题表达,符合场景与气
氛渲染,又能够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
如我们在制作《飞越贵阳》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每集都运用了气势磅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