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9 -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创新研究
P. 239

第九章  新闻传播相关理论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坚守职业操守,不盲目跟风、片面报道,坚持服务于民。
                 从社会职能而言:第一,要履行好广播新闻对媒体的舆情引领职责,面对公
             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不盲目跟风、片面报道,要积极求真,正确引领舆情;

             第二,面对争议话题,要尊重客观事实,科学进行多维度报道,不哗众取宠,扮
             演媒体服从于党、服务于民的社会角色;第三,要坚持内容取向健康积极,引领
             受众健康生活,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



                               第五节  新闻传播的共性与特点


                 一、新闻传播的共性


                 (一)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质的规定。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体
             的新闻一样,必须恪守真实性原则,这是一切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
             的基础,是赢得受众信赖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闻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动事实的信息是电视新闻的本源。只有确实

             存在和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的信息才可能成为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不
             仅要求取材于客观存在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而且电视记者在采访制作新闻
             时,还必须努力从社会背景、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具体事实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它

             可能的发展趋势,努力做到新闻报道具体真实和宏观真实的一致,或者说现象真
             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真实性是所有新闻报道共有的特性。但对电视新闻而言,在具体报道中还必
             须充分考虑到电视多符号传播的特点,从声画局部信息到整个新闻报道都要真实
             准确。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和画面都是新闻信息的载体,要确保新闻真实,

             首先要对现场画面和同期声等视听材料严格把关,防止以假充真、以偏概全的情
             况出现。比如,一则报道某市文化下乡活动的新闻,画面中是几张桌子,两三个
             前来咨询的村民,可新闻稿(解说)却是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声画内容明显不符,让观众不禁哑然。因此,电视新闻要确保每一个画面和同期
             声的真实可信,要能经得起亿万观众的审视,任何取巧和失实,都会损害电视新
             闻报道的可信度,甚至于损害人们对于整个电视媒介的可信度。




                                                                                 ·227·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