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73

• 第二章  小麦种植及增产技术




             可以适当混合使用农药和其他药剂,优先考虑化学防治手段。

                 二、小麦生长发育期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一)小麦生长发育病虫害
                 1. 蚜虫
                 蚜虫极易发生在小麦灌水期,灌溉后种植人员应细致检查麦田情况,发现蚜
             虫需采取科学的治理手段,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防治蚜虫的最佳时期是秧苗

             的孕育期及灌溉期,相关人员可利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有效治理蚜虫。
                 小麦蚜虫的为害可以根据为害形式不同划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直接为
             害是指蚜虫取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不同种类的蚜虫对小麦造成的
             直接危害存在较大差异,如麦长管蚜以直接吸食叶片为主,小麦抽穗灌浆之后会

             大量繁殖,并集中于穗部;麦二叉蚜常见于小麦苗期,受害位置会呈现出明显的
             枯斑。间接为害是指蚜虫在为害小麦的过程中传播病毒疾病,如小麦黄矮病。麦
             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
             度为 40%~80%,麦二叉蚜耐 30℃高温,喜干怕湿,湿度为 35%~67% 最适宜。

             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到
             麦蚜越夏和繁殖。
                 2. 白粉病
                 白粉病常发生在小麦种植阶段,染病后小麦叶子上会出现白色斑点。随着病

             情加重,斑点颜色逐渐加深,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白粉病具备极强的传染性
             和繁殖能力,空气是其主要传播媒介。每年 3~4 月是白粉病高发期,也是最佳传
             播时期。
                 小麦染白粉病后,叶面会出现白色斑点,初期阶段以 1~1.5mm 大小的斑点

             为主。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白色斑点会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霉斑,用手
             触摸霉斑会发现有一层白色粉末,振动小麦可以导致粉末飞散。白色粉末属于白
             粉病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感染白粉病的后期阶段,霉斑会从白色转变为灰色以
             及褐色,并存在小黑粒点。

                 白粉病在我国较为常见,该病常见于温度 15℃ ~20℃的环境中,温度一旦低
             于 10℃,会呈现出明显的发病缓慢现象。若发病区域的空气湿度超过 70%,极
             易造成区域内病害大规模流行。实践研究发现,若某一少雨区域突然大量降水,



                                                                                  ·61·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