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74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Crop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High-yield Pathways
白粉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均会大幅提升;若某一多雨区域降水量、降水日增加,
病害表现会减缓。此外,小麦种植中氮肥过多,会导致植株出现贪青的状况,进
而导致白粉病较为严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
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防治白粉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种植人员应选择抵抗力较强的麦种,根据
实际情况开展小麦的管理工作,提高小麦成活率,将小麦病虫害发生概率和种植
户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锈病
锈病是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发生于雨季和较炎热的季节,空气是其主要传播
媒介。为了预防锈病,种植人员应及时观察土壤湿度,结合土壤及空气条件改善
小麦生长环境,适当降低麦田湿度。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要有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3 种,分别由秆锈病菌、
叶锈病菌和条锈病菌引起。该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以及穗
部。小麦感染锈病后轻者麦粒不饱满,重者麦株枯死,不能抽穗。小麦锈病的主
要特点是危害性强、影响范围广,一旦感染,将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进而
降低小麦产量。
小麦锈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当前出现最为频繁的小麦锈病主要有秆锈病、叶
锈病、条锈病。其中,叶锈病的发生范围、发生率以及危害性最高,一般可导致
小麦减产 5%~15%,严重时达 50% 以上。3 种锈病有着不同的发病规律,条锈病
的病菌喜寒不喜热,所以常见于我国西南及西南高海拔区域,尤其在越夏阶段最
为常见。在这些地区的越夏阶段,锈病孢子会随着风向扩散,从而导致锈病大规
模传播。小麦感染锈病之后,越冬后会再次产生锈病孢子,并在次年夏季随风传
播。一般情况下,条锈病的感染条件包括以下 4 个条件,即小麦品种自身具有易
感性,越冬的小麦感染条锈病病菌,3~4 月降水量大,春季回暖快。
相较于条锈病,叶锈病的普适性更强,在我国绝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均可发生,
越冬后将成为主要感染源。小麦感染叶锈病后,会在越冬后形成夏孢子,孢子会
随风扩散。孢子扩散区域的温度为 15℃ ~20℃会造成叶锈病大规模流行。秆锈病
对温度的适应性强于其他两者,其可在 3℃ ~31℃的条件下生存,18℃ ~22℃是
秆锈病侵染的最适温度。在我国南方地区,秆锈病可以在整个越冬阶段持续发生,
并在风的影响下持续向北方地区扩散,对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造成持续性影响。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