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高产途径
P. 75
• 第二章 小麦种植及增产技术
(二)防治措施
1. 农药拌种
在小麦生长期对种子掺拌施药,能有效提高小麦抗病能力。种植人员应结合
不同区域的常见病害类型,采用合理的药剂,之后选用专业的机械拌种。在搅拌
的同时对种子喷药,拌匀风干后即可播种。
2. 轮种间歇管理
病虫害是抑制我国小麦产量增长的首要因素。要想科学、有效地防治小麦病
虫害,需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解决病虫害问题。同时,
应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种子,为其健康生长奠定基础。采用轮作倒茬技术可以
最大程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有效控制病虫害问题。
3. 实时监测病虫害
要想将我国整体的小麦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必须全面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当前,在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各地小
麦植保工作者已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小麦种植工作中,以此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实
时监测,提升田间管理工作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工作,实现对
其他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有效缓解病虫害问题带来的经济问题。此外,相关人员
需根据病虫害的控制机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保证小麦增产。
4. 小麦生育期病虫害控制技术
病虫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有效掌握其发生规律,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
率。施药时要确定施肥方式,做到均匀、适度施肥,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小麦健
康生长与季节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春季适合防治害虫。春季天气条件较好,
植物生长迅速,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病虫害问题,种植人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
措施,为小麦健康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物理防治方法
小麦种植过程中,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方式较多。例如小麦收割深耕后利用日
照或低温处理土壤,可有效降低第二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夜间配置照明灯可
诱捕害虫。
害虫具有一定的生长特点,种植人员可根据生物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夜间灯具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用夜间光源诱杀害虫,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