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业财融合背景下会计信息化研究
P. 137

第五章  会计信息化后的管理



             决定信息的质量。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和提高,不仅企业管理人员关心系统内
             部控制的健全与改善,外部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迫切地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内部
             控制,以保证企业所提供信息的质量。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系统资源的安全性、
             效率性的影响加大。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资源的管理和运用,更需要加强资源
             安全管理,避免因系统硬件、软件被盗或毁损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表明,企业信息化以后,有些风险减少了,但同时又增

             加了许多在手工系统中不曾有的风险,从而使得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成
             为任何信息化单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较,
             新增或特有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计算机对不合理的业务缺乏识别能力,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尽管

             计算机运行速度快,计算精度高,但计算机进行逻辑判断一般要求事先编入有关
             程序才能进行。如果程序设计不周或对于输出文件不进行人工检查,很可能导致
             不合法的业务和数据游离于企业内部控制之外,造成数据的失真。
                 二是数据安全性较差。在手工系统中的数据处理与存储分散于各有关部门和

             人员,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存储都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为数据的安
             全性带来一定的威胁。首先,集中处理意味着某些部门和人员在执行不相容的职
             责,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的补偿性控制手段降低这一风险;其次,数据存储集中于
             磁性载体,由于磁性载体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对温度、湿度、清洁度均有一定要

             求,数据易于损毁;最后,未经授权人员一旦接触数据,就可能导致大量数据丢
             失或泄密。如果信息化后在数据安全方面没有增加新的控制手段,则发生数据丢
             失和损毁的可能性较之手工系统大大提高。
                 三是差错的反复发生。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

             数据处理各环节分散于多个部门、由多个人员分工完成,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
             往往可以在后续环节中被发现并得以改正。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依靠程序运行并
             且运算速度极高,加之数据处理集中于计算机进行,其处理结果一旦在某一环节
             发生差错,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相应文件、账簿乃至整个系统的数据

             信息失真。如果差错是由于应用程序和软件造成的,则计算机会反复执行同一错
             误操作,多次给出错误结果。因此,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可靠性,需要在系统硬
             件、软件及数据处理各环节增设必要的控制措施。



                                                                                 ·125·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