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31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第一节  禽流感诊断与防控


                 禽流感的病原为禽流感病毒,归属为正粘病毒科,电镜下观察具有多形性,

             以球状为主,也有丝状、杆状等。病毒表面有囊膜,其中镶嵌着纤突,血清型较
             多,依据表面抗原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病毒能衍生出多
             种血清型和亚型,如 A 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已经报道的至少有 16 种,神经氨酸
             酶至少有 10 种,分别以 h1~h16 和 N1~N10 进行命名。不同的 h 抗原和不同的 N

             抗原之间很少有交叉的免疫反应,而不同的毒株在感染不同家禽时表现出的毒力
             也有差异。高致病性禽流感以 h5 和 h7 为主,感染后通常表现发病急、病程短、
             死亡率高、流行传播快的特点,危害非常大。低致病性禽流感以 h9 等为主,鸡
             群中感染率普遍较高,但以条件致病性存在,正常情况下对鸡的生长发育不产生

             影响或影响较小,只有在鸡群发生应激反应或因滥用药物、饲料发霉等原因导致
             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毒便会乘机发作,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低致病性禽流感
             的感染率和病死率都很低,通过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能很快康复。还有一种流
             感病毒是无致病性的,这种病毒感染后基本无症状。流感病毒对环境不良因素的

             抵抗力较强,尤其是干燥和低温,但对热敏感,56℃条件下不到 0.5h 即可失活,
             60℃条件下数十分钟即失去感染力。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能将其杀灭,但以
             含碘类的制剂效果最好,其次为强酸、强碱、强氧化物类。
                 禽流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季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该特点与候鸟迁

             徙的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暴发所危及的地区范围视病毒毒力及传播力而定,一般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流行范围较广,反之致病力低的流感病
             毒多为地方流行。病禽、潜伏期感染禽、带毒的野生鸟类等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接触、血液等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家禽中以鸡和火鸡

             易感性最强,其次是珍珠鸡、野鸡和孔雀,鸭、鹅等有一定耐受性。夏季吸血性
             昆虫较多时本病也易发生流行,主要因为这些昆虫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种鸡




                                                                                     17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