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32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Research on Animal Biotechnology and Reproduction
带毒时病毒可经种蛋传播至商品代鸡。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天
气突变、暴力转群、长途运输等应激。饲料营养配比不合理或管理水平差时,鸡
群抵抗力普遍不足,从而导致本病易发。病禽感染后潜伏期长短视鸡场管理水平、
鸡群免疫状况、鸡的营养程度以及病原致病力大小而定,短则不到 48h,长的能
达 1 周以上。有些病毒起初流行时呈现暴发式扩散,尤其是新疫区经常发生这种
情况,待流行数月后,对病毒敏感的鸡会逐渐死亡,保留下的鸡具备了一定抗性,
暴发式扩散逐渐转变为散发,流行性下降,疫区也转变为老疫区。
一、禽流感的诊断
(一)禽流感病毒的分类
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蛋白抗原性差异,分为多种亚
型,包括 16 个 h 亚型和 9 个 N 亚型,其中 h5N1、h9N2、h7N7 等亚型可以感染
人,h5N1 的致病性较高。目前,在亚洲地区发现的禽流感病毒主要为 h5N1,而
h7N7 与 h9N2 在美洲与欧洲比较流行。
(二)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1. 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顾名思义病毒对机体有着高致病力,感染后表现发病急、传
播快、感染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潜伏期 2~4d,病鸡体温快速上升至 42℃左
右,采食量严重下降或干脆不食,眼睛红肿,常充满泪液,呈现出半眯状态,鸡
冠、肉髯部位发绀,头颈部肿大,皮下出现水肿,有出血现象,之后转变为黏稠
的胶冻样物质。由于采食量的下降,病鸡可发生营养不良,机体不断消瘦,喜卧
于一角,对周围刺激不敏感,多数时间呈昏睡状态,最终可因病毒血症导致器官
炎性病变和衰竭而死亡。临死前可出现神经症状,如走路不稳,脖子歪于一侧,
不自主拍打翅膀,不明原因嘶叫,无法站立,安静时呈观星状姿势,病死率通常
在 90% 以上,新疫区的鸡场接近 100%,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病死的家禽进
行剖检,可见头面部肿大,皮下充满炎性渗出液,肉髯、鸡冠、爪部、喙等因循
环障碍而发紫,内脏以出血性病变为主,肝脏表现充血、出血,有针尖样坏死灶,
肾脏肿大出血,有明显的尿酸盐沉积,浆膜和肠道黏膜有点状出血,十二指肠、
空肠、回肠和盲肠处淋巴滤泡肿胀出血,表面凸凹不平。肌胃腺胃交界处的乳头
及黏膜出血严重,胃内容物呈现黄绿色,嗉囊内充满酸臭味液体。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