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61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肺部肉眼可见水肿、出血,肺门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性物质,呈
特征性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水肿;脾肿大,边缘及表面有发黑、变硬、梗死;
肾有肿大,表面有坏死灶,包膜下有大量点状出血,颜色异常;心脏内膜充血,
心包内大量积液;扁桃体及身体各处淋巴结出血和肿大。细菌性感染常继发于
PRRS,可在肺、脾、肝等处发现粘连或菌斑等。
(二)致病机制
动脉炎病毒科的成员以生物体内的特定细胞为宿主,猪是 PRRSV 已知的唯
一动物宿主,PRRSV 通过呼吸道、接触或交配等多种途径进入猪体内,PAMs
是其主要靶细胞。感染后 PRRSV 立即在体内大量复制,12h 左右即可进入血液
引发病毒血症,继而扩散到全身,感染机体各器官及免疫系统内的单核 - 巨噬细
胞,使机体出现临床症状。经证明,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phate,HS)、
CD16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63)和唾液酸黏附素(sialoadhesin,Sn)是介
导 PRRSV 入侵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的主要表面受体。PRRSV 在感染靶细
胞时,先黏附并聚集于受体细胞表面,通过细胞膜胞吞过程进入受体细胞。HS
主要促进 PRRSV 在 PAMs 表面的黏附、富集,完成富集后的病毒与 Sn 共价结合,
被内吞入受体细胞形成包涵体,并在 CD163 蛋白的介导下完成衣壳裂解,在胞
内完成病毒基因组 RNA 的释放。被释放的病毒基因组首先在胞内合成多种非结
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Nsps),这些 Nsps 合成的基因组 RNA 和信使
RNA,用于翻译为病毒主要结构蛋白和次要结构蛋白,其中最重要的 N 蛋白与
基因组 RNA 装配为新的核衣壳复合物,经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包被囊膜蛋白,最
终通过胞吐扩散出去,继续黏附下一个受体细胞。
PRRSV 感染后在机体内大量复制,机体呈多种反应。第一,PRRSV 复制可
引发体内炎性因子活性增强,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枢神经体温调节中枢,引发机
体产热,体温异常升高。第二,PRRSV 引起的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死亡脱落,
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受损,致使呼吸急促。第三,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引发血
液循环异常,致使皮肤出现发红发绀。第四,内皮细胞感染还会引发怀孕母猪的
脐动脉炎,造成胎猪营养不良、早产及死胎。此外,PRRSV 对肺部的感染和损
害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容易引发例如猪瘟、猪圆环病毒等其他病毒性或细菌性
的继发感染,从而进一步增进症状的发展,提高死亡率。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