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59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美的纳米疫苗却还有着巨大的挑战,流感病毒 M2e 蛋白虽在人类流感病毒株中
             高度保守,但来自不同动物如猪和禽类的毒株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通用流
             感疫苗中只包括人类病毒的 M2e 序列,对于 AIV 或是其他可能是大流行的毒株

             的保护可能不够,为寻求诱导广泛的免疫反应,可从改良型流感病毒 VLPs 进行
             探索,或是去除 HA 蛋白高度可变的、主导免疫的头部区域,保留保守的 HA 茎
             区域,以此来激发广泛性免疫反应,对多种动物起到免疫保护效果;除了优化抗
             原外,在亚单位疫苗中加入合适的佐剂是一种可被应用的策略,在不影响免疫效

             果的情况下减少疫苗接种次数和抗原剂量。除此以外,M2e 的抗原表位的小尺寸
             限制了它们的免疫原性。
                 因此,通常需要较大的载体蛋白,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锁孔帽状血蓝
             蛋白(KLH)或 VLPs,才能获得最佳免疫原性。载体上表位的结构对于诱导更

             强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M2e 多肽的一种单体形式不具有免疫原性,或许可使用
             多肽纳米颗粒重复展示抗原,再将不同新型纳米材料作为佐剂,探索其激发的免
             疫水平,可为将来流感病毒的防治提供一些思路。从免疫方式来说,根据已发表
             的文章,免疫方式多为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与鼻腔免疫相比,皮下注射能产生

             更高水平的抗体,且持续时间较久,由于纳米颗粒具有生物相容性,可很好地避
             免过敏反应和周围的神经病变。此外,疫苗的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
             其他辅助性试剂的研发,也可进一步提升纳米颗粒疫苗的效果,探索更加简单有
             效的免疫方式,减少禽流感的发生。

                 目前,纳米疫苗的研究虽较多,但要真正达到产业化,面临的问题还需试验
             来验证,一些纳米疫苗在提高免疫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引发的全身或局部炎症
             反应。通常来说,约 100nm 的纳米颗粒被认为是最有利于树突状细胞的摄取,
             这个大小与树突状细胞的天然目标(病毒、细菌)相匹配,由于许多基于聚合物

             和无机材料的纳米粒子可被合成不同的尺寸和长径比,在人工合成时,选择合适
             的纳米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纳米颗粒疫苗具有临床应用潜力,但一些研究
             表明纳米颗粒具有在细胞中积累的能力并诱发特异性器官毒性。结合不断增加的
             人类感染,迫切需要设计安全的纳米颗粒,并在毒性检测方面制定更加严格的指

             导策略。因此,可通过选择好纳米材料,完善制备流程,对抗原进行改造,添加
             合适的佐剂等来降低纳米疫苗对机体造成的损害,进一步完善纳米疫苗的制备,
             为预防及治疗 AIV 或其他重大疾病做出重要贡献。



                                                                                     45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