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
P. 55

第二章  病毒性动物疫病防控


             肿瘤坏死因子 gα(TNFgα)等,可同时作为抗原的递送载体和疫苗佐剂,从而
             有效调控生物体免疫应答。
                 (2)纳米颗粒的毒性机制

                 与其他药物或化学品一样,纳米颗粒的毒性取决于接种途径、暴露及其系统
             的分布。纳米颗粒的暴露一般是通过摄入、注射、吸入和皮肤接触。一旦进入血
             液循环,根据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表面积与尺寸比,使其分布在不同的
             组织和器官并有积累倾向。纳米颗粒在靶器官中的毒性机制包括活性氧(ROS)

             的产生、DNA 操作、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膜完整性的破坏。
                 急性暴露后固体纳米颗粒如含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可引起氧化应激、
             炎症和 DNA 损伤。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在肝脏、脾脏、肾脏中诱导氧化应
             激并抑制抗氧化剂的作用。纳米颗粒的毒性取决于它们的生物物理特性,包括

             大小、表面积、表面电荷和聚集状态。大小在其进入途径、细胞摄取和整体毒性
             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与较大的纳米颗粒(40nm 和 100nm)相比,10nm
             的银纳米颗粒表现出更高的组织分布并对肝脏更有严重的毒性作用。带电荷的与
             不带电荷的纳米颗粒相比,口服或静脉内给药后,带正电荷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

             离子形式在肝脏、肺脏和肾脏等器官中积累得更多。结合多糖可增强纳米颗粒在
             大脑、肝脏和脾脏中的积累,此外,可使用不同的材料修饰纳米颗粒表面,降低
             其潜在的毒性。Tang 等已证明聚乙二醇(PEG)可通过改变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来降低纳米颗粒的毒性,值得关注的是增加 PEG 的量也可能会改变纳米颗粒的

             细胞摄取和它们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功效。
                 2. 纳米疫苗的种类
                 (1)病毒样颗粒
                 病毒样颗粒(Virusglike Particles,VLPs)是一种纳米级生物结构,由病毒

             蛋白组成,其形态与天然病毒粒子相似,但不包含病毒遗传物质,VLPs 虽没有
             感染性和复制性,却可与细胞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宿主细胞的天然免疫。
                 AIV 多种毒株都可用于制备 VLPs,Pushko 等研究制备了 H7N9 亚型 AIV 的
             HA、NA 及 M1 基因 VLPs,与皂素佐剂一起使用,肌内注射接种小鼠后,感染

             H7N9 亚型 AIV 小鼠的存活率为 100%。纯化的重组 H7N9 亚型 AIVVLPs 在形态
             上类似于流感病毒粒子并可引发特异性高滴度中和抗体。
                 Prabakaran 等通过重组杆状病毒表达了 H7 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表现出良好



                                                                                     41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