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184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in Art Museums
其中进行社交与艺术消费行为,而当代美术馆内部的展陈空间则同时具备了公共
空间的特性,即复合性、叙事性以及社交性,这正是奠基当代人对展陈空间消费
的基本需求,也是人能够在建筑内部与空间发生交互的出发点。
一方面,对于展品来说,当代艺术展品本质上仍是脆弱的,其难以像传统艺
术一般超越时间、跨越历史,即使是当代艺术本身的创作材料、制作工艺,也充
满了短暂的不确定性。例如,一部分借助数字媒体表现的当代艺术展品,仅仅是
媒体播放平台这种电子设备的正常迭代与更新,极有可能导致展品在展出过后就
开始磨损,一旦设备更新或是损坏,则有可能导致展品无法再现。另一方面,部
分展品为追求表现力或材质细节,也会选用较为精致、脆弱等不耐耗材料来创作,
或是将展品的尺寸设定成较为超常的状态,这也带来了易损坏、碰撞等问题。为
了解决展品的保留时效问题,展陈空间也需要为展品的非物质性留存而作出时间
跨度上的延长,把更多的观众引入至美术馆,让人与其交互、铭记展品,这种互
动的模式才能够在认知与记忆的延续中给予展品更多可衰减的生命时间,如图 4-1
所示。
图 4-1 缺乏交互将产生的影响
对于空间来说,过去在传统美术馆中的展陈空间是充满神圣性与庄严性的宗
教、精英化场所,人与该美术馆中所展出的展品是单向的关系,即“人可以发表
对于展品的看法与评论,然而展品自身的语境与定义已被权威机构所界定,必然
不会对市民自发的互动作出回应”,时至如今,当代美术馆中的展陈空间已经变
成了一处人可以与展品不断发生交互的空间,当人进入这样的展陈空间中后,人
与展品的关系将通过空间设计的有意引导而趋向化于平等,即被赋予了对展览活
动中任何展品发表自己看法与见解的权力,同时人也可以做出自发的行为,展品
也同样能够以内容、造型、涵义或是设计的可活动机械装置、编程代码、交互式
数字图像来对其进行回应。
所以在当代美术馆展陈空间的设计中,所有的设计工作都应遵循基本交互的
原则,以“造景”和“构境”为理论基础,通过设计的方式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布置人与展品的交互发生点,来缓和人与展品之间存在的理解壁垒,削减人与物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