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196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in Art Museums
频率的调整、声量的加减或是节奏的改变,即可以在人的听觉接收概念中模拟而
出一个展陈空间的形状,这种二次构造并没有与视觉中的空间形态构造互相冲突,
而是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2015 年,LotteR.Baerends 对 Turin 展厅的调研发现,拱形结构的展陈空间和
以混凝土材料为主的展陈空间声场难以负荷当下的理想声场标准,混响时间过长、
耦合空间效应严重等问题将会进一步影响其他展陈空间的使用;2006 年,杨涛
通过语言清晰度的研究发现了如果展厅的混响时间较长,那么大部分的声能将被
空间中的材料反射成为反射声能,距离较远的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时的语言清晰度
将出现明显的下降;燕翔的研究总结了室内噪声随着人数增多而增大的特性,同
一空间内人数的增多将会使得室内声场呈现出安静、舒适、膨胀和持续阶段,而
每个阶段的变化并非总是一种缓和曲线的渐进式体验,当阶段变化逐渐突破听觉
中枢的环境适应性标准后,将会为空间内的人带来额外的听觉压力,使人分心、
思考涣散。
营造声环境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抵抗、排斥、过滤掉室外的噪音,同时
尽可能地减少展陈空间内部噪音的产生,切断、减弱展陈空间与噪声发声源的传
播途径,增加空间内部的有效吸声值来减少室内活动产生的混响,降低室内噪声
声级。
当代美术馆中“展”大于“陈”的特性,使得当今美术馆中的展陈将会长久
地保持在一个相对运动的状态,每天都会有新的观众来到展陈空间中进行观赏、
交流、活动,而这种随着展陈而不断更换更新的展陈策略也会使得展陈空间中的
活动节奏趋向于无规律化,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展陈声环境策略不同,如图 4-20
(a)(b)所示,当代美术馆中的声音环境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展品
造型的不同、展陈空间设计的不同、动态流线布置的不同或者人在空间中的观赏
举措的不同,都将会使得空间中所将会产生的噪音不具备规律且难以把控,如图
4-20(c)(d)所示。
正因为声元素在空间中会随着空间、声源、运动强度以及声音传播距离等影
响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为声元素的处理确立定制性的使用原则,以空间设计
为基础,以展品为导向来营造声环境,将有利于设计师从人的听觉感官对空间整
体声环境的营造做出调配。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