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P. 216

美术馆展览及策划研究
            Research on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in Art Museums


            信息交流方式,能够延展文化传播渠道,构建出博物馆与受众的“认知-情感-
            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在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层面、精神层面积极地建立起
            叙事引导、观念表达、宣传教化,从学术到艺术的创意环境。美术作品在博物馆

            展览中的可视转化,提高了展览内容传播的文化传承价值、思维创新价值、情感
            体验价值,使博物馆文化传递和传播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有更多、更丰富的表
            达,也使展览内容和展品信息的传达更富有效率、更富有当代意义。



                  第四节  美术创作在纪念馆展陈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美术馆展览陈列规划原则


                (一)展陈空间的基本交互原则
                孱弱与交互的缺乏难以激起人在建筑内部对于空间的感知,人不会倾向于在
            其中进行社交与艺术消费行为,而当代美术馆内部的展陈空间则同时具备了公共

            空间的特性:复合性、叙事性以及社交性,这正是奠基当代人对展陈空间消费的
            基本需求,也是人能够在建筑内部与空间发生交互的出发点。
                一方面,对于展品来说,当代艺术展品本质上仍是脆弱的,其难以像传统艺

            术一般超越时间、跨越历史,即使是当代艺术本身的创作材料、制作工艺,也充
            满了短暂的不确定性。例如,一部分借助数字媒体表现的当代艺术展品,仅仅是
            媒体播放平台这种电子设备的正常迭代与更新,极有可能导致展品在展出过后就
            开始磨损,一旦设备更新或是损坏,则有可能导致展品无法再现。另一方面,部

            分展品为追求表现力或材质细节,也会选用较为精致、脆弱等不耐耗材料来创作,
            或是将展品的尺寸设定成较为超常的状态,这也带来了易损坏、碰撞等问题。为
            了解决展品的保留时效问题,展陈空间也需要为展品的非物质性留存而作出时间

            跨度上的延长,把更多的观众引入至美术馆,让人与其交互、铭记展品,这种互
            动的模式才能够在认知与记忆的延续中给予展品更多可衰减的生命时间。
                对于空间来说,过去在传统美术馆中的展陈空间是充满神圣性与庄严性的宗

            教、精英化场所,人与该美术馆中所展出的展品是单向的关系,即“人可以发表
            对于展品的看法与评论,然而展品自身的语境与定义已被权威机构所界定,必然
            不会对市民自发的互动作出回应”。时至如今,当代美术馆中的展陈空间已经变



            208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