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P. 184

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知识处理等。由于对人工智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认识,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体
            系。Tom  Mitchell,Steve Muggleton 等人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人工智能,
            将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看成一种符号运算,通过对逻辑符号的操作模拟人的智力

            活动,Geoff Hinton、Yoshua Bengio 等人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将人脑神经元
            网络进行抽象,通过联结构建运算模型,以此模拟人脑工作机制。John Holland、
            Hod Lipson 等人基于生物进化理论,根据人类遗传学观点,利用“优胜劣法、适
            者生存”的遗传算法搜索问题最优解,以获得最优解决方案。Peter Hart,Vladimir

            Vapnik 等人认为主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产生智能行为,建立主体与环境间的反馈
            模型,采用动作分解,并行处理的方法对非结构化的复杂环境进行求解。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
                1950 年,数学家图灵最早提出了用机器模拟人类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观

            点,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自 1956 年 Dartmouth 会议首次提出了“人工智
            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进入了人工智能第一次发展浪
            潮,在这一时期,以机器证明为核心的逻辑主义学派占据主导地位,在数学定理
            证明、逻辑程序语言、产生式系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数学家对定理进行证

            明时,往往需要经过归纳、演绎、推理等过程,逻辑主义学派将逻辑证明思想贯
            穿整个过程之中,即将人的智能化行为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语言完成。柯尔麦伦
            纳于 1972 年提出的 Prolog(Programming in Logic)语言是最具代表性的计算机
            逻辑程序语言,它是一种基于逆向规则的演绎推理技术,程序易于编写和阅读,

            具有自动模式匹配、回溯、递归等功能,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以模拟人类
            记忆,归纳,推理为思想的智能数据库。产生式系统以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为基础,
            分为综合数据库、产生式规则、控制系统三部分,具有格式固定化、知识模块化、
            影响间接化、机器可读化的特点。

                人工智能第二次发展浪潮以连接主义流派的盛行为标志,科学家通过对人脑
            神经元网络抽象而建立起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感知、
            记忆和思维能力,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处理。人工神经网络最早由 Marrin
            Minsky 和 Seymour Papert 于 1969 年提出,不过他们也同时指出以感知器为基本

            组成单元的人工神经网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对问题实现智能化处理,这一
            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更使得人工智能进入发展低潮期,
            虽然在这一时期 BP 神经网络算法和 Hopfield 神经网络算法相继被发明,但均没



            ·172·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