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0 -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P. 250

公路桥梁工程与隧道施工




             层发生强烈的内鼓变形。
                  根据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结合时间因素考虑,一般将围岩的稳定性划分为五
             级:①稳定:围岩只发生弹性变形,无塑性流动变形和破坏,隧道开挖后不支护可长
             期自稳。②基本稳定:除弹性变形外还有局部块体的位移和掉块,局部块体破坏后不
             影响其他部位的稳定性,其他部位无支护可长期自稳。③稳定性差:可短期自稳,但

             不能长期自稳,可发生岩层弯折、松弛塌落、脆性破坏等变形破坏,但一次破坏规模
             不大。④不稳定:只能暂时(几小时或几天内)不塌方,但变形一直持续发展,破坏
             形式可以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规模到大规模。⑤很不稳定:不支护无自稳能力,必须

             超前及时支护或采取预加固措施才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塌方的规模往往很大。


                                第二节  围岩变形监测技术与方法



                  在介绍围岩变形的一些常规监测技术与方法之前,先说下地下结构设计方法,不
             同的结构设计方法将有不同的计算模型,目前常采用的模型有:收敛—约束模型、连
             续介质模型、工程类比法、作用—反作用模型,其中目前工程类比法和收敛—约束模

             型应用较多。新奥法已广泛应用于地下洞室的施工,新奥法的最基本观点是在利用围
             岩本身所具有的承载效能的前提下,通过动态的实时观测,获取围岩的变形特性,选
             择合适的支护时机和支护类型,以便最充分地发挥围岩自承、自稳能力,获得最佳的
             支护效果。而收敛—约束模型正好解释了新奥法中的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的原理。收
             敛—约束模型是以弹塑性理论和岩石力学原理为其理论基础、现场实测作为其依据、

             经验为其参考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隧道设计方法。通常,在收敛变形量测方面事实上还
             计入了时间因素。下面来介绍下收敛—约束模型原理。
                  在图 7-7 中,μ 为洞周的变形,iP 为衬砌对洞周围岩的作用力,亦为衬砌结构受

             到的围岩压力,其量值也为 iP,rU 为支护结构的变形。在不同时间设置支护和选用
             不同刚度的衬支护结构,可使图 7-7 在 rU~iP 坐标平面上产生不同的组合。曲线①为
             硐室周边位移与硐室内壁的径向压力的关系曲线,斜线②~⑥则在不同时间设置支护
             或衬砌刚度不同时的各种关系曲线。由图 7-7 可见,在曲线①中,存在一个最低点,

             当支护特征线(斜线②~⑥)与地层特征线(曲线①)正好相交于此点时(如图中斜
             线④所示),则表示支护结构将受到最小的围岩压力。图 7-7 中,斜线②为在硐室开
             挖后立即施作支护时的支护特征线,斜线③为在洞室开挖后隔一段时间再施作支护时
             的支护特征线。而③ ~ ④则为在同一时间设置的刚度不同的两种支护的支护特征线。

             图 7-7 中,斜线⑤所示的支护特征线将与地层特征线不再相交,表示支护刚度严重不
             足时地层松动压力将急剧增长,使围岩破坏的范围相应扩大,斜线⑥则表示,如衬砌


             • 238 •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